参加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5-18 阅读:33257次 |
|||||||||||||||||||||||||||||||||||||||||||||||||||||||||||||||||||||||||||||||||||||||||||||||||||||||||||||||||||||||||||||||||||||||||||||||||||||||||||||||||||||||||||||||||||||||||||
参加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杨向阳 2012年3月13日,学校安排我参加了在湖南师大附中举行的高考研讨会,历史学科主讲人是长沙市一中高级教师,连续多年担任高三历史备课组长的胡军哲老师。其他科目上午就讲完了,而我们历史科目下午仍继续到16:30。现将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全体同仁汇报。 整个高考研讨会,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进行。第Ⅰ部分 高考命题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第Ⅱ部分 为什么还要重点研究高考试题 第Ⅲ部分第二轮复习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第Ⅰ部分 高考命题的依据究竟是什么中,指出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考纲和说明。并指出了课标、考纲、说明的关系。并以2011年大纲卷17题、新课标卷33题为实例,指出这是课标的要求,但考纲上没有明确提示!但又指出课标太宽泛,实际上是考纲,特别是考纲说明。
又通过2007—2011参考答案与教材关系分析表
明显看出课程知识已取代教材知识。因此要注重课程知识的复习和积累。通过对2010课标卷31、2011课标卷31,指出考查的是透过表现看本质、特征,通过对2011课标卷33、2009课标卷25,指出考查的是通过表象考结果影响、意义,通过对2010课标卷30、2011课标卷30,指出考查的是通过表象考原因、背景、条件。因此要求要注重考查过程与方法的复习。 高考生选拔性的考试,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在0.5—0.6之间长期保持,至少近七、八年是如此。从近几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全省平均分即可看出:
今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难度不会有多大降低。因此今年高考复习要必要把2010、2011年错的较多的新课标高考题要让学生做一遍,从中了解和熟悉答题格式、答题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如2011年新课标西方崛起题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今年绝对会有。 在今年高考复习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 关注点一: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 ——具备通史、常识等基本前提 • 关注点二:不拘泥于教科书 • ——教材不是标准,教材知识不是全部 • 关注点三: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 ——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 关注点四: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 • ——不是传统政治观,更非斯大林阶级史观。 在第四个关注点上,要注重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的复习。 要分析了解今年高考考核目标:
对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进行了分析:新旧考纲知识点没有变化!但题型示例有变动! 有四大变动:一、增加了2011年海南卷图片题作为题例; 二、增加了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24题作为题例; 三、增加了2011年海南卷19题作为作为题例,考察在新情境中看待历史问题; 四、增加了评价西方崛起题作为题例; • 但考试说明完全保留的题型示例是2010年的40题。 • (《说明》例4,“调动和运用知识”之“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 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仰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说明》例11,“论证和探讨问题”之“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41.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 (《说明》例12,“论证和探讨问题”之“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 仍然保留2010年第40题。 等《说明》来了后,我们应认真研讨,应着重从以下关注: 1、认真阅读试题的解析:以此了解命题人的考查意图、命题思路。这是我们进行习题讲评的方向。更是我们进行试题挑选、原创的标准。 2、关注例题的变更,新加入习题更体现了命题者的倾向性,我们的训练要有所侧重。 在第Ⅱ部分 为什么还要重点研究高考试题中,考纲和说明不会明确指出信息,高考信息只会在试题中,因为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素养立意的考查方向短期内不会改变,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命题队伍也不会改变,所以研究高考试题、适应高考,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 要研究试卷的结构特点,(1)选择题48分:24—35题,共12道 ——其中24题文化常识,35题史学类题,但2011年已去掉,估计2012年也会如此。 ——常有1道漫画图片、1道数据表线 ——形式:半句补白、材料处理 ——角度:比较、因果、本质认识为主 ——过去式:组合式、否定式 (2)主观题37分:40题,25分,2问 ——言简意赅,设问多数不超过一行。 ——提示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求答项:常见五类十个:背景、原因;特征、理解;变化、比较;作用、影响;启示、认识。 41题12分,为开放式问题,允许不同角度回答。 (3)选修题15分:45——48题,四选一 ——每题2问 ,紧扣材料 ——每问形式,与第40题类似 ——具体内容:选修一不断偏离考纲 • 2008:彼得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 • 2019:租佃关系——宋代王安石变法 • 2010:官商分利——唐代刘晏改革 • 2011:盟旗制度改革——清代 在对近三年高考试题研究中发现:
1、从通史角度看,以中国为主;2、从专题史角度看,政治史为主,文化史最少。3、不考虑知识覆盖率,和教材各模块间的均衡。 要加强对试卷的内容特点的研究,特别要关注 (一)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二)试题开放有度,强调综合探究 (三)体现史观引领,鼓励创新思维 (四)贴近时代脉搏,关注热点问题 近几年试卷的内容呈现两大特点,就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化倾向明显:历史科高考命题的专业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着“新材料、新情境”的旗号,把大量历史专业研究才可能接触到的素材往题目里塞;二是打着考查思维能力的旗号,把专业研究的角度和技能转变为高考的命题思路。于是,研究生入学考试难度的高考化甚至中考化,而高考难度的研究生化成为当前中国见怪不怪的奇特现象。 另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开放式命题的巩固。对于开放性命题要告诉学生事实上的评分操作,平时有针对性对这一题型进行训练。 开放性命题事实上的评分操作: ①观点明确(3 → 2分) ——表明观点(1分),进一步阐释观点(1分)。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 8→ 6分) ——三个角度以上(6-8分);两个角度(4-6分);一个角度(2-4分)。其中2分尺度看是否表示严谨合理。 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4 → 3分) ——是否有条理;是否完整的句子表述而非要点罗列。 在高考阅卷场上的现实是:①阅卷人:教师30%,研究生70%;②阅卷追求:第一是速度;第二是误差率;③阅卷技巧:“中庸之道”(不高不低安全线)。为此,平时训练学生答题的应对之道: ——条理化、要点化 ——不能太简洁 ——多宽广,少精深 永远记住:瞬间尽量展现给阅卷者,别寄希望阅卷者发掘你! 在第Ⅲ部分 第二轮复习要解决什么问题中,如何处理选修教材?首先要明白选修怎么考?——(1)教材只是依托,课本内容基本不考。 知识重组;容易忽略的重大事件(如,唐刘晏改革题、盟旗题、波兰边界题等) ——(2)设问只有两问,复杂问题基本不考。 ——(3)突出考查原因、评价、比较等。(如唐刘晏改革题、盟旗题等。) 明白怎么考就决定我们怎么复习?——突出方法,强调解题!同时注意选修、必修知识的关联。 在最后的80多天复习时间里,要合理安排时间:3—5月中旬:宏观构建;突出重点;强调解题!5月中旬—6月:查漏补缺;模拟训练!对培优生和艺体生要和一般文化生有区分:培优生要晚上上课,题目要具有挑战性,比如用近三年的高考难题让学生做,指导学生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答题格式和技巧。对艺体生晚上也要上课,但不要讲得过多,而是要讲透,举一反三。也要根据各种题型(各种选择题的题型、各种非选择题的题型)告诉他们的解题技巧,不要只搞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