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语文组

从一篇作文的修改谈如何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5-25 阅读:31575次 

绥宁一中   苏爱华

一次月考,出了如下一道给材料作文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在近期发布研究结果。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6倍、16.5倍、55.5倍、281.55倍和323倍。著名重点高校,农村学生的比例逐渐减少。例如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1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0年减少2.5个百分点。不过经过扩招,在2003年,一些高等学校例如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在校农村学生的比例占到60%以上。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位学生的作文引起我的注意,录其原文如下:

    教育公平,社会和谐

1、教育公平问题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在近期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2、大圣人孔子几千年前就发出“有教无类”的呼声。有教无类,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思想。善良富裕的人进过学习,闻百家之道,通晓事理,精益求精,方成栋梁之材。僻陋贫困之人,经过学习,明达通晓,不做作奸犯科之事,更不兼鸡鸣狗盗之术,心明事理,不做大事业者也能为良民。孔子是有远见的,通过学习,人的素质提高,社会就能变得更加和谐。

3、新加坡以及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福利优厚,他们的公民中普遍是大学生,素质都很高,社会治安长期良好,可以做到“夜不闭户”。警察可算是闲职了,或者只盯着外来入境者,特别是来自我们发展中国,往往会被视之“危险人物”,多么可悲。中国人常被误会,无力捕留,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们的无力不尊重,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自身素质问题影响国家形象,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文化低,行为不文明。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育好了,人口素质提高了,经济好了,国力强了,那就不怕他们霸横了。

4、城乡教育的差距拉大,并不是好现象。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发展教育是富强起来的最根本,教育好了,农村是靠自己的实力走出贫困的圈子,现在东部支持西部只能起帮助作用,不能无限期的,自力更生是关键。农村与城市的拉大差距,更多的社会问题会凸显。贫富不均,造成心理反差,容易造成地方暴乱等不安因素。抢劫偷盗现象会增加,社会治安质量下降。当今“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三农问题”已受关注,目的都是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和谐社会。

5、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显出多一分的爱心支持与帮助相对贫困的地区,不久以后,全社会将收获和共享一份和谐与幸福。兴国之计在于教育,和谐社会之策更从教育公平开始!

本次作文,学生大多谈公平、谈差距,偏题现象较普遍,能咬准“教育公平”这一主旨的学生不多。本文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谈教育公平的问题,紧扣材料的主旨,又贴近时代主题,我为学生具有这样的眼光感到高兴,但读完全文,又为之感到可惜,文章语句不通之处很多,认识水平不高,思路也有严重问题。考虑到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把这篇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他们进行修改。

先看文章的思路以及段落内部的逻辑:文章的第一段,提到了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的两方面的问题,但没有论及二者的关系,没有把教育公平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中加以论述,自以为摆出问题,读者自然会想到,这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在一、二段摆出问题提出观点“教育公平,增进社会和谐”以后,文章的第三段,开始以西方国家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可是从本段第三句话起,作者却大谈发展中国家的公民如何遭遇不公正的对待,偏离了思路,况且,以西方国家对比我国,可比性不强,可以另选韩国等亚洲国家为例,因为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所类比的事物一定是一类,具有本质方面的相同点;第四段,反观国内,论述城乡差距拉大的现实及其危害,思路是对的,但语句跳跃太大,表达有点混乱;第五段总结全文,按理应呼吁国家重视教育公平,但文章的第二句却是就呼吁社会献爱心来谈,与上文思路不合,又有偏离。

针对这些问题,在保持原文思路的原则下,经过讨论,得到如下的修改稿:

教育公平,社会和谐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近期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而近年来,社会要求教育公平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因为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问题)

大圣人孔子几千年前就发出过“有教无类”的呼声。“有教无类”,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思想。善良的人经过学习,通晓事理,闻百家之道,精益求精,可成栋梁之材;僻陋贫困之人,经过学习,明白事理,有心向善,干不了大事业也能为良民,不会做作奸犯科之事,更不会学鸡鸣狗盗之术。孔子是有远见的,通过学习,人的素质提高,社会就能变得和谐。因此,让广大人民得到公平的教育,社会会更和谐。(提出观点)

新加坡、韩国以及其他一些后起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福利优厚,高等教育已基本普及,公民素质都很高,社会治安普遍不错,几乎可以做到“夜不闭户”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令国人刮目相看。这些国家,在经济起飞的年代里就已经非常重视教育。在新加坡,教育被视为实现自我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后,政府开始强化现代教育。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今天,新加坡已是世界上读写能力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人们公认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加坡人民是新加坡过去几十年中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现在新加坡社会较为和谐的根本原因。这些国家的事例证明,教育发达,公民能够受到公平的教育,公民的整体素质高,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论述一)

反观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这实在令人担忧。如果听任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继续拉大,那更多的社会问题就会突显。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一千美元,而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这样一个时期正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显然,教育的不公平会成为社会的隐患。我们国家已经适时地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号,那么“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应该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三农问题”“西部开发”一样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发展教育是富强的基础,是农村人民素质提高的根本。而广大农村要想靠自己的力量搞好教育是很困难的,那么国家的投入及政策的扶持显得特别重要。真诚地希望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这必将有力的促进农村人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论述二)

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国家和社会将会享有更多的和谐与幸福。兴国之计在于教育,和谐社会之策更从教育公平开始。(收束全篇,重申论点)

与原文相比,本文语句通顺,思路清晰,可以评为中档文章,45分左右。与原文相比就已经提高了一个档次。应该说,原文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的写作现状。显然,如何提高这一部分同学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是我们教学中必须考虑的一个课题。我们的常规教学讲议论文的性质、立意、结构、过渡照应、语言等基本知识,不可谓不详细,但收效却难以令人满意。这就需要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从这篇文章的修改出发,我们可以想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思考生活,提高思想境界关心社会,先要善于观察社会。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但是许多现象问题仅靠观察还不够,还必须学会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更深层次和更高境界。孔子曾说过:“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上等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边学习、边思考,这样才能探求事物的本质,领悟事物的精髓。推而广之,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对各种社会现象不仅要多观察,还要多思考。要让学生知道,对社会的只言片语的理解是不足以写出观点深刻的文章,要深入理解生活和细致掌握材料。思考的秘诀在于要养成辩证思考、系统思考的习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善于站在事物之外看事物,不能片面的就事论事或被现象的表面所迷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不断地去探究问题的生成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拓展自己的思想内涵。

其次,强化逻辑思维训练,不仅仅训练篇章结构,也要训练段落结构。在议论文写作中,发现很多学生摆出观点后,却没有充足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写作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这归根究底是知识贫乏、素材积累太少的缘故。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才能将知识据为己有,在写作的时候信手捏来。积累素材的途径除了来自间接经验,也可以来自自己的直接经验。比如各种新人新事的出现,各种有益的宣传,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等,都是极好的素材,老师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多注意这方面的人和事。充足的素材是写作议论文的“活水源头”,要写好议论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行不通的。

再次,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大社会在小课堂中得到体现,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现实社会的重要渠道。在议论文写作中,发现很多学生摆出观点后,却没有充足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写作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这归根究底是知识贫乏、素材积累太少的缘故。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才能将知识据为己有,在写作的时候信手捏来。积累素材的途径除了来自间接经验,也可以来自自己的直接经验。比如各种新人新事的出现,各种有益的宣传,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等,都是极好的素材,老师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多注意这方面的人和事。充足的素材是写作议论文的“活水源头”,要写好议论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行不通的。

最后,语言表达的练习要注重修改,形式可以更多一些。高中阶段,我们很少强调打草稿,但这并不是不要酝酿,不要修改,而是讲究打腹稿。心中有了文章的大致框架之后,还要酝酿每一段怎么写,具体到每一句该如何表达。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多背多练是基本。在议论文写作中,语言特别强调要凝练、连贯、富有逻辑性。这要靠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多揣摩、多实践。

(此文在2011年参评湖南省教育协会论文大赛获叁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