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子成长 > 社团活动

克服畏难心理,实现科技创新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明蓬 更新时间:2014-3-21 阅读:36920次 

——绥宁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杨友辉

一提到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大家都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大家都清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为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国家每年要开展一次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湖南省委省政府设立了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芙蓉创新奖。正因为如此,县教育局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去年首次召开了我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学校及乡镇少年宫落实的怎么样,通过下乡走访校长、老师,发现很不乐观——无计划,无课程安排,无科技教师,更谈不上加强领导、经费保证。但还是有绿树丛中一点红,如一中、绿洲中学、二小。很多的校长、老师都认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难搞,意见概括起来为——无专业老师,教学任务压头,没时间和精力去搞。现在,我针对基层存在的看法,谈谈如何化解这些问题。

一、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要克服畏难心理。

1、创新并不是难事。很多校长、老师说,科技创新教育难搞。为什么要安排现场参观一中科学工作室?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克服畏难心理。看了一中屈建中老师的科学工作室,我们不得不对屈建中老师肃然起敬,顶礼膜拜。多米诺展台,一颗铁球、几节铁轨、几颗铁钉、一块木板,将机械能原理——势能与动能转换得到充分展示。初学滑旱冰装置,上下两个铁圈、几根铁条、三个万向滑轮、一双滑冰鞋,就荣获第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湖南省二等奖。从屈老师的这两件科学创新作品来看,材料易找,成本不高,易于制作,可意义不同凡响。我们通过看他的作品,就是要告诉大家,科技创新并不是难于登天的事。

2、创新教师要在教改中自己培养。很多的校长说,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那你要给我派专业教师来。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校长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教育部目前在高校还没有开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专业。我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发展较慢、成效不大,关键在于基层领导过于依赖上面配置专业教师,担心培养不出创新教师。隆回就是我县的榜样,科技创新基本上年年拿全国大奖,已连续两届获芙蓉创新大奖。他们的老师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如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科技教师伍冬云、陈昌智等。伍冬云中师毕业,陈昌智民办转正。现在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要在改革过程中培养创新教师。培养创新教师要坚决执行教育局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校及乡村少年宫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要强化领导,要有工作计划与目标,要选定好科技教师,有计划进行培养,要酌减工作量,要有适当的经费。做到了这些,不怕不出成果,不出科技创新名师。

二、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要从身边的事物着手。

很多老师说科技创新很难搞,谈到创新就头痛。其实并不难。很多创新就来自亲身遇到的困难。很多学生喜欢滑冰,屈建中老师看到很多初学者总是摔倒,就引导他们如何考虑制作一个装置不让初学者摔倒;当年仅10岁的湖北王帆同学,喜欢绣花,因普通的一头尖针操作不方便,而发明“双尖绣花针”,荣获全国青少年创新发明一等奖;隆回县花瑶乡中心小学《隆回县花瑶民族文化与瑶乡生态环境的考察与研究》,以及隆回县东方红小学《倒三角形带垃圾斗的雨水道盖板》发明(全国一等奖、小科学家专项奖),《基于仿生原理设计的群墨研磨器》等,无不从亲身遇到的问题,亲眼看到过的事物,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进行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发明作品。

我县在科学考察项目上,大有文章可做,学生进行科学DV制作有取之不尽的原材。绥宁被誉为“神奇的绿洲”,绿色的宝库,动植物很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探究。参观了一中翠竹园,你就应该萌发对黄桑植物物种进行考察的念头;对生物活化石——大鲵,即娃娃鱼生存环境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为什么仅黄桑有几颗铁杉呢?组织学生把考察过程、记录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以影像声乐进行展示,那么,这次培训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组织者的精力也没有白费。

三、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要做到学科有机结合。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要求学科有机结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要改变当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倡导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避免各自为阵的分隔态势,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而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这意味着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营养,进行“学科文化”,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和科学课程标准来看,校长们的言论——“现在要搞统考,忙于应试教育,又无专业教师,无法开好科学课、社会实践课”,这是有违课改目标和科学课程标准的。

2、如何实现科技创新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

首先要明确各学科教师的科学职责。小学、中学各课程,它们既有其专业性,但还有其共同性——科学性。很多人把教师的职责仅放在教专业知识上,无视他的科学职责。如语文,从写作来看,写景状物,需要观察,特别是科学观察;从内容来看,课本里有很多科普文章,如小六《我爱绿叶》、《烧纸船》等。中学课程的科学性就更加明显,如化学、物理等。

其次要落实各学科教师的科学教育责任。各学科除去其专业性外,还有明显的科学性。那么各科教师要履行学科科学教育责任,不仅有教好学生学好学科科学的责任,还有指导学生用好学科科学责任,同时还有在指导学生学用学科科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责任。

其三科学创新要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得到贯穿。美术课教学要改变单教绘画知识的传统,要融入科学性、幻想性,实现绘画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语文课教学要实现科学知识的运用,要能用准确的科学术语、科学观点阐述自然现象。理科课程,本来就是科学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学习基本原理、定律,引导学生对它们的运用,开展科学创新。

其四要将学科科学知识在学生作业练习中得到提炼。科学教育、科技观察、科技创新与各学科相互兼容,相互作用。彻底走出开展科学探究影响教学工作的误区。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学习科学说明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写作科学观察日记,撰写科学小论文。做好了这些工作,将会增强学生的表述能力、逻辑能力这些语文水平。在理科教学中,注意基本原理的掌握,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基本原理的运用,进行创新。如宁乡一中学生《矿井日光浴光导装置设计》(全国一等奖),首先考虑用潜望镜原理实现导光,然后考虑到用最新光导物质——光纤导光。宁乡一中学生的这一科学发明,无疑对相关物理原理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开展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科学课、社会实践课的开设是前提和保证,各校务必按课程计划开课,确保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各学科教师均肩负科学文化知识传承的重任,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义不容辞承担起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