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羽化成蝶展翅飞
——我县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纪实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向云峰 张先邵 袁毛平 更新时间:2010-8-2 阅读:34938次 

    最近,绥宁县第一中学应届毕业生刘芝君接到了金光闪闪的“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今年我县高考又打了一个翻身战。全县2427人参加高考,本二以上上线510人,去年上线率位居全市第三名,今年比去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中文科生刘芝君同学以652分位居全省17名、全市第一名。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战略,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充分发挥教育资源配置最佳效益,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了民族教育健康、均衡、协调发展。


党政重教:“四个多一点”


    “多关注一点教育工作,多投入一些教育经费,多优化一些教育环境,多担负一份教育责任。”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了重视民族教育发展的 “四个多一点”良好氛围。
    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召开2次常务会议研究教育工作。县委书记唐渊强调,我县是少数民族过半县,要把民族教育优先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无论怎样重视教育的发展都不为过,无论怎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为过,无论多么尊重教师都不为过。县长罗建南多次深入学校调研教育工作,开展现场办公等活动。2008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召开议教会议的形式,解决教育问题12个,出台新举措8项,部门、单位为发展教育办好事、实事180件,真正在全县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的教育工作格局。2009年,全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12369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9.86%,民族教育经费7151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4.77%。2010年,全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比其他行业提高1-2个百分点,财政对教育投入总额提前实现全县GDP总额4%的目标,县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同时认真落实城市及地方教育费附加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用于教育的“七个政策性口子”和专项经费。我县严格教育检查准入制,规定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县委、县政府统一布置的检查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入校进行检查、收费、罚款;对学校进行检查和处罚必须报县作风办备案,实行“首次告知免罚款”制度,收取的各种罚没款一律全额上缴财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不抵减财政下达的罚没收入任务。对各级各部门实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年度考核和测评,建立责任追究制。要求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对教育收费工作采取任何形式的调节基金,不得以开展活动的名义要求中小学师生征订除教科书之外的书刊和其他各类音像资料。全县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职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体制和分管教育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工作体制。对教育管理实行领导联系制度,每名县级领导和部门、乡镇领导都有各自的教育联系点。


办学思路:推进均衡发展


    总投资1000 万元、可容纳1600多名学生的长铺四小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完工,今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将进一步缓解现有县城小学学生入学压力。我县深入探索了以战略性重组、增量式扩张、服务性转型、对口式支援为核心的办学新途径,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战略性重组过程中,我县于2008年9月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率先在全市推出了“一乡一校”的乡镇教育管理体制,每个乡镇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六年一贯制学校),充分整合和利用了乡镇教育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办学。两年来,学校由原来的156所整合为98所,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我县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六项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增量式扩张。近年来,该县建设了46所寄宿制学校、11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改造危房14722平方米,改扩建校舍50822平方米,新建教学及生活用房23800平方米,改造体育场地10万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价值2821.6万元,实现教育发展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人数少、居住分散的特点,结合“一乡一校”乡镇办学模式,结合当前人口出生规律,我县狠抓服务性转型,建立了46所寄宿制学校、11所民族乡镇保育制学校,有效解决了民族乡镇特别是偏远农村孩子的“一半时间在上放学路上”的问题。我县还建立了城区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支援机制,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自2008年以来,全县共选派了12名城区学校副校长到民族乡镇学校“下乡支教”,选派了16名民族乡镇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选派了36名民族乡镇学校教师到长沙等地学习,城区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16场次329课时,民族乡镇学校进城听课2261人次。


办学模式:突出民族特色


    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黄桑坪苗族乡党委政府将苗族“四.八姑娘节”编入乡土教材,并把乡土教材纳入学校课程计划;长铺镇第二小学利用文化墙、读书角、广播站等平台开展养成教育,开发了《校园拾萃》、《师之韵》等校本教材……我县实行多元化办学模式,将民间文化、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融入教育教学,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传统特色、地方特色,更好地达到普及基础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我县认真抓好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工作,部分少数民族乡镇将民间文化纳入了学校的课堂教育,开展了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民族工艺制作等多种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各学校积极培育底蕴浓厚的校园文化,注重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县民族中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达1700多人,占总学生人数的81.3%。该校以“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奠基”作为办学理念,开辟了学生艺术节,开发了《民族教研》校本教材。为增强学生体质,全县每两年举行一次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各中小学校坚持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和冬季长跑活动,组织了学生体育运动会、体操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县一中、二中和民族中学每年举行一次学校体艺节,职业中专举办服装艺术节。艺术教育的成果突出,2006年,绥宁一中的《蝶恋》获国家小制作一等奖;2009年,该县18名学生参加邵阳市第二届全运会,获青少年总分第二名,苗族学生杨东还打破了封存近20年的市甲男200米记录。


队伍建设:精选、优育、严管


    当前,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作风建设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三大主题活动”正在绥宁县教育系统中扎实开展。广大教职员工学习廉政建设文章,写廉政建设心得体会,看反腐倡廉警示电教片,听廉政教育课,让廉洁理念深入人心。全县教育系统围绕“改作风、抓执行、促落实、求发展”主题,切实解决“软、懒、散、贪、乱、奢、推”七个问题;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做绥宁先锋、建设教育强县、创办满意教育”为主题,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我县坚持精选、优育、严管的方针,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积累人才资源,优先保证人才投入,统筹抓好教师队伍建设。2006年、2009年,我县曾两度开展了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竞聘上岗活动,通过公开、公平竞聘活动选拔出一批能干事、肯干事、干好事的教师担任各中小学校领导干部。2009年竞聘活动中,聘任了各中小学校班子成员、局直单位班子成员221人,新一轮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仅34.15岁,降低了7.1岁,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4.6%。实施“特岗计划”,聘任了15名优秀毕业生到民族乡镇中小学校工作。我县积极开展岗前培训、晋级前培训、业务技能大培训、学科考试。近年来,全县294名新聘教师、463名选任中小学校领导干部、48名远程教育技术员参与了岗前培训,1673人参与履职晋级培训和考试,全县55岁以下中小学校教师参与了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电脑等业务技能培训。每3年开展一轮教师学科知识考试。我县还实施“三名工程”,每年评选出10位名校长、10位名班主任、20位名教师,对名校长、名班主任每人奖励1000元、3000元,对名教师每人奖励5000元。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培育并树立了1名省师德先进个人、2名市师德标兵、1名市级名师、50名县师德先进个人,打造品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为人师表、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羽化成蝶,展翅高飞。绥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内涵,再一次验证了“天道酬勤”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