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渗透环境教育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仁 更新时间:2012-3-28 阅读:31408次 |
||
摘 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中学历史教学应从历史角度多关注环境问题,让学生多了解环境问题,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努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环境问题 教育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普及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中学生增强环保观念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各学科应承担起环保教育的重任,历史教学更应借鉴人类发展史中,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帮助中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生态观,并对人类社会历史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然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抽象为政治史、军事史,近年来虽然丰富了经济史和文化史,但过于强调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而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有些内容甚至与环保教育的需要背道而驰;过于强调军事活动给予经济、政治带来的影响,而忽视战争对环境的破坏;过于强调不同时期文化思想的繁荣景观,而忽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准确定位。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这两大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环境问题的严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一样,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人类出现至工业革命前,是早期环境问题阶段; 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是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的出现而产生。但总体上工业革命前由于人口压力不大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一定恢复,所以环境问题并不很突出。正因为如此,千万年来人类征服自然的号角和“人定胜天”的思想激励着人类不断地“向山争地,向水夺田”;历代帝王,大兴土木,乱砍滥伐;北方少数民族受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改游牧生活为农业定居生活,变草原为耕地;大跃进期间,为大炼钢铁而砍掉无数山林;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中西部,大规模开垦草原、砍伐森林。但人类真正把自然征服了吗?没有,从来没有,即使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干旱、洪涝、火山、地震、风暴、沙漠化等仍然让人类措手不及、无可奈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其实,人类的每一个征服,自然界都给予了无情的报复。 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欣喜。于是中学历史教材在说明影响时着重描述其物质性成就和政治意义,如: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提高,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资产阶级确立了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煤的大量开采使人们生活离不开它,石油的开采和提炼使交通更发达,塑料的出现及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丰富,等等。但由于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及酸雨污染、 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 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寅吃卯粮,甚至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而这些在中学历史教材里却很少提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 导致成千上万人生命受到威胁,甚至有不少人丧生。人们逐渐认识到,治理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 人类为保护“唯一的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是一个广泛的行动计划, 涉及与地球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领域,给各国政府提供了至21世纪的行动蓝图。各国必须制定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 以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将环境问题与中学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是完全可能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不仅要讲环境问题现象,还要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更要探讨和宣传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懂得解决环境问题应从“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过渡,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只有鉴古知今,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类的未来。因此环境问题应及时充实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环保知识的教育,以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