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研活动

谈谈历史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陈红艳 更新时间:2012-3-28 阅读:32711次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历史新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的错位;教学评估机制的滞后;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手段与方法

    2007年下学期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湖南省全面展开,暑假期间,市教育局组织全市高中各科教师进行了培训。当时,可以说是雾里看花,而后感觉新鲜,充满了期待。现在,高中新课程教学进行了将近三年,教师心态百出,愁多喜少,本文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历史教材的编写存在一些不足

    1、单元知识结构的跨度过大,课程内容较散, 《历史必修Ⅰ》就涵盖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其中包括8个单元27课,古今中外,相互交错。由于是以专题为单元的课程结构,注重历史发展过程,所以每课内容的时空跨度,小则几十年,中则几百年,多则几千年。如此悠久的历史,自然课程内容就广博深厚,但是根据中学历史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际,新课程标准就与中学课程编排的实际情况相矛盾。这样,教材就不能不对历史知识进行压缩,即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概括性地突出来作为子目标题。虽然许多标题很鲜活,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但是造成一课中目与目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这就让学生学习时产生困惑:感觉课程内容较散,历史知识支离破碎。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把握教材,不利于学生全面、正确、客观地认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的发展演变和本质意义,不利于学生对政治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自然也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一定困难。

    2、课题或子目标题表述不严谨,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的把握发生了困惑 如必修1的第10课《鸦片战争》,这课书讲了两次鸦片战争,而通常所讲的“鸦片战争”是指第一次。再如:第7课的第一要目“光荣革命”,这一要目讲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而“光荣革命”只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这样的标题易使学生误解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光荣革命。

    3、教材内容出现了新的繁、难、杂 脱离学生实际 教材没有对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或来龙去脉作出必要的概括性说明,没有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作出明确的解释。表面上看书越编越薄,知识越写越精炼,起到了减负作用,但实际上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加深了学生学、老师教的难度,让师生感到困惑。主要原因是我们面对的是刚刚从初中升上来的稚气未脱的高中生,而且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储备相当空乏。所以缺乏因果联系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很难让学生理解、把握该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根源和本质。同时,微言大义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晦涩难懂,要让学生理解,这就成了无源之水,似乎天外来物。所以也就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达到理性的思维。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例如人教版必修①的第三单元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关于“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一带而过。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3课时才能完成。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来讲吧,时间不够;不展开来讲吧,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

    4、历史史实的编写出现错误。如必修2第十五课的“通迅工具的变迁”一目中写道: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大家都知道,电话是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的。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发生了错位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造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理性的思考,表现在:

1、灌输式教学仍普遍存在。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路理解历史课程理念,因而在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用老方法讲课,讲解详细的知识点,有的教师在教新教材时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依然是教师给予,学生接受

2、将历史课程的理念理解为‘学生中心’,于是在历史课堂上,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的参与;一节课热热闹闹,学生讨论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中心主题,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有掌握。

3、有的教师将历史课程的理念理解为‘贴近生活’,因而在历史课堂上过分地去‘联系现实,联系生活’,明显地削弱了学生对历史本身的学习”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滥用。有的历史老师认为新课程新教材就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叫新课程。把课件做得太详细,把课件当板书,在课件里无论如何用色彩,语言强调的重点知识,只要一翻页,那些注意力不集中和来不及抄笔记的学生,就可能马上忘掉了老师所讲的内容

三、教学评估机制滞后。

教学评价的滞后已经成为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的最大障碍,成了整个课程改革的最大瓶颈。教学评价包括社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领导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效果的评估,对一节课的评价,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们的个别领导还停留在追求分数上,现在一切向分数看,学生、家长、领导、老师都是如此。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再回到从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