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历史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二)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仁 更新时间:2012-4-5 阅读:32096次 

绥宁一中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高一

学科

历史

日期

2011.9.15

周次

第3周

第5课时

主备人

杨长仁

参备人签名

课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选官用人制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史料分析、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实际,认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教学重点

汉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措施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具(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分析、设问、课前自学

                 教     学     过     程(通案)

集体修改或个人探究

【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君主专制的演变

1.汉代

    (1)汉承秦制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

(2)汉内朝与外朝

从汉武帝开始,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怎么变呢?是感到他们权力太大,加以削弱吗?是认为他们出谋划策太多,“权移主上”,而故意搁置不用吗?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汉武帝动用了不同的手段,使得丞相的实权被剥夺。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了宰相的权限,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在这点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把大权实际有效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隋唐三省六部

 设问: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起到什么作用?

    背景材料:

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间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随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述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讲述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3.宋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皇权继续得到加强。

4.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提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逐渐成熟 

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者可入仕途

3、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才学成为做官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

①形成于隋:

A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B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完善于唐宋元

A 唐贞观时, 增加考试科目, 其中以 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

B 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

③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禁锢了士人思想, 阻碍了科技和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把 读书 、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本课小结】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