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的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周玉梅 更新时间:2012-12-7 阅读:26640次 |
||||||||||||||||||||||||||||||||||||||||||||||||||||||||||||||||||||||||||||||||||||||||||||||||||||||||||||||||||||||||||||||||||||||||||||||||||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效果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同学们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年级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已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在数学课的学习过程中,也初步接触到了算法和流程图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要真正使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特别是学生学习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编程思想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体验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并了解顺序结构程序的特点,并能使用基本语句编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例子,掌握赋值语句、输入、输出语句的使用方法,并在使用语句进行编程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语句的理解和运用。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 赋值语句及输入输出语句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六、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合作交流中,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知,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小组评价的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人机对话,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七、教学方法 (1)学案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演示法 (3)任务驱动法 (4)小组协作法 (5)问答法 八、教学准备 (1)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2)软件准备:windows、教师网络控制软件、网络教学网站。 九、教学过程
【附件1】 学习评价表
【附件2】 2.2程序的顺序结构导学案 一、了解顺序结构程序的特点 二、阅读课本33页、34页,分析居民生活消费支出问题,分组讨论并确定解决此问题的算法,使用WORD文档分别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算法,文档用姓名(学号)保存,并将算法文档提交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三、了解赋值语句、数据输入函数、输出语句的格式、功能、用法。 1、赋值语句 格式: 变量 = 表达式 功能: 把“=”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 用法: 变量类型必须跟右边表达式值的类型相同或相容。 例1:A = 30(把数值30赋给变量A,A的类型可以是:integer,long,single,double) 例2:A = A+30 (使变量A的数值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0) 例3:把A,B所存的值交换: T=A (把A的值寄存在变量T中) A=B (把B的值赋给A,变量A的值被B的值所覆盖) B=T (把T中寄存的原来变量A的值赋给B) 2、输入数据的函数 格式: inputbox(提示信息,标题,默认值,位置) 功能: 通过对话框接受键盘所输入的数据。 用法: 该函数的四个参数可以只保留提示信息一个参数,其它参数可省略。 例1:A=inputbox("A=","输入",12,100,20) 第一个参数"A=":对话框里的提示符。 第二个参数"输入":对话框的标题栏内容。 第三个参数 12:初始的默认值。 第四个参数 100,20:对话框左上角坐标值。 上例可以简化为: A=inputbox("A=") 3、输出数据的方法 格式: Print 输出内容 功能:按要求输出指定的内容(表达式的值)。 例:Print "X=";x,"Y=";y 能输出字符串常量X=、变量x的值、字符串常量Y= 及变量y的值。 用法: 输出内容是数、变量的值、表达式的值或双引号引住的部分(字符串); 输出内容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个内容可用“;”(紧跟输出)或“,”(分区格式输出)分隔;若Print 后不跟任何内容则输出一个空行(换行输出)。 四、阅读下面的程序,了解上述三种语句的使用方法及编程的一般方法,并从中体验顺序结构程序的运行特点。 【问题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编写一个程序,求长方形的全面积和体积。 分析: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由于长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两两对应相等,所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S=2*(A*B+A*C+B*C),体积为V=A*B*C。
【问题2】从键盘上输入一个三位整数,然后将它反向输出。例如输入456,输出654。 分析:设X为输入的三位数,则X的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分别为:X1=X\100; X2=X MOD 100 \ 10; X3=X MOD 10。 Y为X的反向输出,则 Y = X3*100 + X2*10 + X1。
探究:当输入X=320时,输出是否为“023”?若不是,程序应该如何修正? 总结与归纳: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在了解到,VB程序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数据类型说明部分 2、数据输入部分 3、运算处理部分 4、结果输出部分 在编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程序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的概念。下面就让我们利用程序结构这一妙方来一显身手,完成以下的课堂练习吧。 五、课堂练习: 编写VB程序,运行测试后将保存的程序文件(用姓名学号作为文件名)提交到自己的文件夹中(至少编写一个程序)。 1、试编写一个程序,实现输入圆的半径,输出圆的周长和面积。 2、一列火车在某地时的速度为V0=40km/h,现以加速度a=0.15m/s2加速行驶,试编写一个程序,求2min后的速度V和距开始点的距离S。 3、试编写一个程序,求平面中两点之间的距离。 六、交流讨论,反馈学习情况: 进入高一信息技术学习论坛(10.9.36.5/gaoyi),登录后,点击自己的班别,再点击发表新主题,踊跃发表自己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或心得体会,也可以发表对别人帖子的看法和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