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研活动

岳阳县一中考察有感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唐立新 更新时间:2012-3-22 阅读:32837次 

3月11日下午,我带领学校6名行政领导,45名高三教师前往岳阳县第一中学考察学习。3月12日上午岳阳县一中2010年考取清华、北大4人,2011年3人,2012年获得了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作为岳阳市唯一获得此项资质的学校,可以在2012年推荐一名学生参加北大面试,面试合格后在北大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录取控制线录取的优惠。一所办学历史仅仅31年的学校,为什么会有如此成绩,怀着一种好奇与敬仰,我们来到了这所被誉为“洞庭湖畔璀璨明珠”的学校。

3月12日上午第1、2节课听课,第3、4节课与岳阳县一中高三教师分学科交流;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的4名处室主任即分别向其处室领导学习取经。我则与岳阳县一中郭光前校长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促膝长谈,岳阳县一中学校无论是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还有教研教改方面,都有其特色。在德育建设上,狠抓养成教育,强化“三个习惯”,即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习惯。学校制定了《学生日常行为十不准》、《家长学校实施方案》、《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方案》等制度。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每周德育有主题、有活动、有总结;在常规管理上,落实上“三项制度”,即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负责制,均与奖金挂钩。办公室的管理职能重在对外接待、协调及宣传工作;教务处的管理职能主要考核与评价;学生处和后勤处推行自我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学上,创新了“三种模式”,即课堂模式、评价模式、培优模式。课堂教学要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效果的好坏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创立了“活页教学、限时训练、合作培优”的培优工作模式。

岳阳县一中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的经验,将“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关键,每课一案,由一人主备出初稿,每周用半天时间集体备课修改讨论,最后由备课组长审核定稿,课后再反思修改,每份学案都有标准答案、思路分析和答题角度剖析,最后做成电子稿存档。以“导学案”为载体,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摸索出一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减负增效的路子,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形式发生彻底改变,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各项规章制度、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岳阳县一中真正构建了效能管理系统。在管理形式上,实现了从身份证向团队管理转化;在考核模式上,实现了终端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化;在分配制度上,实现了从按人分配向按绩、岗、能的转化。真正达到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解决,上课目标明确、效率明确、方法明确、评价明确。

从岳阳回来,我一直在思考绥宁一中的困境与出路问题。绥宁一中生源质量不优,70~80%来自农村,我们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农村高中学生”这一主题上。学校在德育、课程和教学等环节,均应采取有生源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比如针对生源实际,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农村学生不善表达,自我封闭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的演讲赛、辩论赛;针对农村学生家庭教育薄弱,开展学习型家庭培训等等。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更重视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激情与好奇心,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开发右脑等。我觉得,我们只有不断地从先进学校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学校实际理性的比较总结,借脑借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也只有发展,才能赢得教育的尊严、教育的地位和教育的未来。

学校要发展,必须离开原来的地方,望全校师生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