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写内容:问题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价值、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课题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主要活动安排、预期主要成果、课题组织及成员分工、经费管理、课题研究活动计划列表等,并附主要参考文献。(表格不够可以自加页码,字数不超过5000字。)
一、课题的提出与价值
在“十五” 、“十一五”课题研究中,我们已对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有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发挥了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一些教学上的难点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迎刃而解了。但是,广大学生仍然存在着认知倦怠、思维迟钝,学习上表现出低兴趣、低能力的问题。
为此我们认为开发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认知潜能,是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素质的可行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题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本校师生的实际相融合,逐步趋向教育的本质,提高教师开发学生认知潜能的能力,促进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
认知(cognition ):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潜能:是潜藏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或指潜在的体内一种能力或能量。
三、研究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潜能开发策略研究,提高教师开发学生认知潜能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都得到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学生多元潜能的调查分析研究。确定每个年级的三个班级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该班的多元潜能,分析学生的学习类型,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2、着眼于学生潜能开发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研究是课堂的教学关键,在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案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潜能的学生设计相应的策略,遵循“强项智能弥补弱项智能”的原则,开发学生的潜能。
3、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背景下的学生认知潜能开发的策略研究,用行动研究法探究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背景下的学生认知潜能开发的策略。也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寻找学习潜能开发的内容、途径、策略、方法,可以是单项潜能开发的策略研究,也可以是多项潜能开发策略研究。
4、以开发认知潜能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及效果,尤其不能仅仅关心学生学业考评的分数,而应该更多关心教师在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上工作做得如何,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关心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要使人的“一切天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生理、心理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人才培养方面的前沿课题。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人都有发展的潜能,而且都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罗杰斯等人认为,教授和学校的责任在于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潜能发挥。
通过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效整合,创造一定文化情境,激活这种潜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追求个性,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尊重与爱护。
3、加德纳认为:就智力的基本结构来说,智力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项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智力是一种身心潜能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加德纳教授认为,如果给予适宜鼓励、培养和指导,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其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因此,在发掘青少年多元潜能方面,在重视先天遗传基因的同时,更要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课题研究基础
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推广阶段,全校教师逐步具备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研究的气氛越来越浓,教师群体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全校8名地理教师,其中高级教师1名,省骨干教师1名,中级教师5名。近两年来,发表论文3篇,获奖论文12篇,课件《学会看地图》和《热带气候类型》获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学科课件制作一等奖和二等奖,教学设计《经度和纬度》获邵阳市一等奖,有5人在地理优质课比武中获国家、省、市一等奖,教师具备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都承担了地理课题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多年的教研历程之后,我们发现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专业技术因素固然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潜能因素是否得到开发。
七、实验对象、实验假设
1、实验对象
①学生:高中生 ②学科:地理
2、实验假设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能优化课堂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八、研究方法
拟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
1、文献法:通过师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积累信息技术操作经验,再搜集信息化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使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2、调查法:通过对师生进行调查,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效果、效率、复杂程度等,调查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对知识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收集原始数据,并进行分析。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教学效果、整合前与整合后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并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带规律的经验。
九、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5月~9月)
A、撰写实验报告、申报课题、组织课题组;
B、文献研究:学习中外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文献,了解中外课题研究的水平和研究动态,进一步明确或调整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写出读书笔记;
C、组织信息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D、课题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4年9月)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6月)
A、运用调查法,课题组成员自查在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潜能开发状况,归纳总结,探讨旨在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的有效整合的方法和途径,形成调查报告,为行动研究作准备。
B、进行以开发学生多元潜能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组织教师学习、研讨。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类型、多元学习潜能、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组织教学设计评比,评选设计之星,提高设计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学生潜能的水平,并形成教学设计集。
C、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组讨论,专家引领,对开发学生潜能的策略进行研究。探索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讨论整合课的评价方案。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论文。
D、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7月~2014年9月)
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归纳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存在问题,确定第二阶段的研究方向,用行动研究法进一步完善对本课题的研究。
3、结题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有关文档,课题组研究课题结题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十、课题的组织管理
1、领导小组
唐立新 贺兼红 杨昌达 袁 燏 杨世开
2、研究小组
组 长:杨世开
副组长:袁 燏 周益平
组 员:马 成 徐云玉 陈 嫔 袁永青 黄桂玲 贺玲青 杨昌达 伍贤斌
十一、预期成果
1、理论成果:论文4篇。
2、校本教材:模块化校本教材1部。
3、研究报告:《信息技术与学生认知潜能发展研究》报告。
十二、重要变更
1、2012年3月22-23日湖南省电教馆组织了“十二五”教育技术资助课题开题培训论证活动。
2、经专家余剑波、徐胜成等的指导、点评,本课题做了以下修订:
A、课题名称作了修订;
B、增加了核心概念的界定;
C、完善了开题报告。
3、课题研究实施中,如发现有问题将及时予以调整,并上报。
绥宁县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生地理认知潜能策略性研究》课题组
2012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