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对联教学新型课的教与思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5-25 阅读:30713次 |
||
一堂对联教学新型课的教与思 邵阳市绥宁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龙章成 关键词: 对联教学 新课程改革 新课型 课堂教学四环节 课改反思 课堂主体 生活体验 赏析教育 开放课堂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改精神与要旨,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我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还课堂本来面貌,把课堂交给学生”“为每个孩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的宗旨,精心设计了一堂以对联学习为主题的课,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设计分四个环节进行:理论消解——趣味领悟——实践演练——质量提升。 “理论消解”环节 我打破以前沉闷的理论讲解模式,从对联故事入手,导入了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一道试题,要求考生对对联,上联:孙行者,下联:——。我提供了以下几个答案供学生备选:A胡适之;B韩退之;C祖冲之;D王引之。 因出联简短,且有答案备选,加之清华大学名气的吸引,学生们兴致高涨,你A我C的争论开来。我因势利导,抛出了“为什么选 ”的问题。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且均属于常见的文言虚词之列。我表示认可,予以表扬。对于平仄知识,教材中有专门介绍,学生出色的表现,说明这些同学已熟悉了这些内容。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是动词,属对仗。我对此给与了赞许。有学生认为四个都可以,合乎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的要求”。但也有同学指出“祖冲之”最佳,姓氏里的“祖”对“孙”是“胡、韩、王”所无法取代的。我对这些回答给予了肯定和高度地评价。接着,我又要求学生从内容上对对联进行评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说“胡适之第一个倡导白话文”。同学们略有思索,之后都鼓起掌来。我问学生鼓掌的原因,有同学说:“那还用说,多属于敢为天下先之人。”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第一个精确测算圆周率,并得出了“对联的上下联的内容存在相关性”的结论…… 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趣味领悟”环节 此环节我设计为两步骤: 第一步:由第一环节的理论消解,过渡到领悟阶段。具体操作:学生根据班上某同学的姓名,按对联要求,再找一同学姓名对下联。 学生们热情高涨,以自己的或周边同学的名字为出联,迅速在教室找寻开来,叽叽喳喳,好不热闹,一番排除与认可之后,推选出三组恰当的同学名对联:李彩燕——杨红花、于小乐——朱大喜、张波——李涛。我引导学生按照对联的几个要求再次比对。同学们从“于、朱、张、李”的词性和“波、涛”的平仄及内容方面入手,仔细比对,排除了后面两组,推选出了“李彩燕——杨红花”的佳对。 当时,有学生提出了要给同学改姓名的要求,以满足对对联的条件,招致了同学的开怀大笑。我也为之会意一笑。 第二步:我出示几副涉及教材中名人的对联,借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提及到哪个名人)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对联评价了哪位名人) “曹孟德兵败赤壁,刘欢孙悦;汉高祖封侯洛阳,萧红韩寒; (对联中提到了几个人物,有何区分)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写了出来。我不失时机地提问: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个?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还了解诸葛亮、李白的哪些人生事迹?最后一对人物联有何绝妙之处?连续的问题,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到突然,相反,他们的兴趣却表现得越来越浓。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令人欣慰。 可见,不离学生实际,合理取材,是能激发学生兴致的。 “实践演练”环节 就是要求学生当堂对对联。我要求学生分组对对联联,一组出上联,另一组负责对下联。一开始,场面就呈失控之势,上联一出,学生就抢着对下联,一个上联甚至对出好几个下联;有些学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走到黑板前,或思考、或评论、或手舞足蹈,完全没有了平日回答问题的羞涩,没有了平时课堂上的正襟危坐,每当有好的下联产生,同学们就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黑板的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学生们的对联,如: 《书愤》――(《劝学》) 《致橡树》——(《哀江南》) 《触龙说赵太后》――(《孟子见梁襄王》) 辞旧岁——(迎新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冷面孔――(热心肠)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烛之武退秦师》儒士气度――(《林黛玉进贾府》)淑女风姿 《鸿门宴》上畅谈《六国论》――《石头城》下(演绎《窦娥冤》) 新颖的形式,合理的引导,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质量提升”环节 我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笔墨与红纸,请班上书法功底最好的学生,即兴表演,自由挑选本堂课最好的对联当堂书写。而其他同学要给所书对联拟一横批,拟出最佳横批者,将得到现场所书书法作品。 顿时,课堂又一次忙活开来,摆桌铺纸的,冥思苦想的,互相探询的,翻阅资料的,热闹非凡。 将近下课时,我留下了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学考”任务,课后组合几幅励志性对联,用毛笔书写并张贴教室。 我顺带讲授了有关学生对联的张贴规则: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有关对联知识的授课,本人已有过两次教授经历,都以传统方式为主,注重概念的条分缕析,继以适量的例子分析和习题练习,操作机械而简单,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效果不佳。而此次授课,在授课的总体目标未变的前提下,增设了授课情境,增加了动手环节,变更了课堂主体,就取得了意外的效果,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一、充分备课,注重细节。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之一,是把好课堂质量的关口。新课改要求,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更要备学生、备老师、备过程、备细节。这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备课时对种种情况的充分分析与预设:课前,学生对对联知识了解了多少,他们对此堂课的期望值会有多高,他们可能还需要什么;课堂,教师应给与学生什么,怎样给,如何设置教学环节,又该如何进行情境导入,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影响施教的因素有哪些;课后,学生能否总结课堂内容,是否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使用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学生的素养提升了多少,还有哪些遗留问题存在,等等。这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在练中消解了理论,在练中强化了基础,突出了过程,提升了质量。找同学名对对联、学生自对对联、现场书法表演、课后布置教室的环节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生活经验,在稳中求升,打破了以本为本的传统备课方式,突出了备课时的细节性。 二、合作探究,积极参与。 传统的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情形下的学生,居于从属地位,要么成为教师思想的复制者,要么成为教师课堂表演的道具或观众,最终成为与课堂无关的局外人。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一个被剥夺了思想的人,是一个可悲的人。新课改就是要还原课堂本色,交还学生的课堂主动权和主体位置。 本堂课,我走下了高高的讲坛,放下了权威的架子,交出了话语控制权,变主体为主导,做一个理性的“旁观者”,以一种新的形势和姿态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地挤压了自己的课堂分量,留给了学生充裕的活动空间。而学生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发挥:或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或质疑发问,寻根溯源;或动手合作,倾心参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的热情得到了释放。 教师的“隐退”是一种更积极地参与,是学生合作探究,自由思考活动的保障,是学生课堂主体位置的保证。 三、适时引导,多加赏识。 教师由主体到主导的课堂角色转变,淡化了教师的“独语”色彩,强化了老师的引导功能。本堂课,我在四个环节的衔接点上精心布置,巧妙过渡,环环相扣;在授课重点和难点处理方面,适时点拨,弱化理论的灌输,注重知识的溶解与应用;在学生思维停顿之处,及时提示,明示与暗示相结合,激发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尤其对对联上下联思想内容的相关性的点拨,和对对联的张贴要求介绍,我认为是适时到位的。 当然,我在课堂上除了发挥引导功能之外,更以一个赏识者的姿态出现。对学生的独到领悟,高度评价;对新颖见解,深表赞许;对瑕疵之处,精心辨识,肯定精要;对合作参与,认真组织,真诚鼓励。学生们在我的一次次赞赏之下,感觉越来越好,状态愈来愈佳,不时掀起新高潮。教师的赏识,是一剂兴奋剂,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力元素。 四、重视基础,突出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一个人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因素,除了“喜爱”这一心理动因之外,还应包含对这一事物的了解程度,也就是已有经验的积累量。这堂课讲授的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对联知识,学生们已有一定地了解和积累。具体操作中,故事加清华考题的导入、给同学名找对联名的新颖方式、课本知识的延展和竞猜、对联的现做现“卖”,这些环节的设置,学生们都是有着熟悉地生活背景的,这些体验刺激着学生的神经,调动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欲。 新大纲指出,新课堂应由“教”向“学”转变,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要为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能力服务。这节课自始至终体现了能力的要求。理论的化解、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升环节,突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依据老师的引导,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了不少。学生自对对联、书法表演、布置教室的步骤,则完全是对学生能力提升度的检验。 五、突出主体,重视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本堂课从情境导入到问题设置,再到实际演练,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层级、生活体验、思维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新课改的人本思想。主体角色的落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释放了学生埋没已久的潜能。 回归了本位的教师,在课堂上从始至终发挥着引导作用,把思维权、话语权、决策权还归了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思考、探究。教师不轻易把一个结论和一段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一个过程,还原了人类的思维本原,符合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发展规律,让人的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六、形式灵活,开放课堂。 人是有创造性的动物,创造性要求人类的思维与活动要有一定地开放性。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新课程要求,课堂的课程内容要有开放性、课程目标要有开放性、课程实施要有开放性。课堂不能拘泥于约定的模式,不能以本为本,不能重教而轻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大搞一言堂。 本堂课由单一的理论灌输形式延展到动脑动手的层级,教师放下了架子,走下了神坛,变更了课堂组织形式,赋予了学生课堂主体权,使授课内容和过程生活化、体验化、实用化。教师敢于放权,收放自如;学生倾情参与热情高涨;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没有了刻板地对话,没有了肃气逼人的气氛,没有了一本正经地端坐,课堂上唯有的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生活的再现。 开放的课堂,真正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也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资料: = 1 \* GB3 ①《新课程怎样教》(吴效锋); = 2 \* GB3 ②《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史明照); = 3 \* GB3 ③《中国楹联》(陆震纶) 作者:邵阳市绥宁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龙章成 邮编:422600 电话:13203249595 (此文在2011年参评中国当代教育学会论文大赛获壹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