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风英老师的《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6-4 阅读:32986次 |
||
绥宁一中 杨金花 王凤英老师在2010年“湖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竞赛”中执教了《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这节课内容丰富,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看,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目标准确,落实到位。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对大部分历史老师来说,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主要在于如何落实,在一堂历史课中,只有认真地落实好三维目标,认 地设计好第一个步骤,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更容易把握每节课的核心。从整个教学设计看,本节课重视知识点的落实,更主要的是保证了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参与。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探究性学习的视角,将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板块:“基础探究”、“深度探究”“多元探究”。“基础探究”主要是在知识的层面上,充实内容,梳理线索,引导学生建构起罗马法“形成”、“发展”、“高峰”、“完备”的知识体系,解决“罗马法是什么”的问题。这一过程显然用去的时间比较多,但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后面的探究建立在学生必要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一过程的学习,后面的探究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度探究”主要是在分析的层面上,教师补充史料,启发追问,引导学生分析“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及“为什么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解决“罗马法还是什么”的问题。“多元探究”主要是在拓展的层面上,教师于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行必要的阐释,解决“罗马法又是什么”的问题。这样一种序列化、递进式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符合学生学习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表现出很强的求知的欲望,教师抓住问题,启发探究,特别是理性的归纳小结,突显了教师对学习过程强力的引领 在内容处理上,在本节课运用了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以罗马法的内容为依据分析案例,思量裁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加深对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理解,这也是本节课的精彩之处。 第二:线索清晰,主线突出。围绕一个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进行文体解读时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主次,否则定会给人匆忙感而不知所云。在本课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对教材的顺序进行了重新整合。把罗马法的广义内容放在开头并简化,重谈其发展过程与思想精华,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现实意义 第三:整合资源,创设情境。新课程教学和考试测量强调的是课程知识,而不是课本知识。因为教材只是历史知识的载体,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仅仅体现了教科书编撰者对历史课程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历史本身。因此,以“新材料、新情境”进行教学是最好的出路,史料教学也就成为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中,老师补充了大量精选的有价值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罗马法的内容和对世界的影响。从课堂效果看,一是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提练材料信息的能力;二是一定程度上把学习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三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铺垫,突出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和叙事性,激发了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 整体而言,史料教学有利于创设情境,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因为,学生只有在历史情境中,才容易获得正确的历史认识和情感体验。我们一直在强调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但为什么有时侯预设充分但生成有限?甚至出现没有课程价值的生成?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给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历史情境,学生缺乏思维的依托。本课在史料教学、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方面比较成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第一,从教学方法上看,尚属传统色彩较浓厚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和活动大都被限制在教师预设的框架中,主动探究、合作和创新思维的空间相对较小。我认为,衡量课堂高效与否的标准不是看教师讲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只有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学生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唯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材料和问题设计相对偏多,导致课堂容量较大,既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挤压了学生参与的空间。在设计一堂课时,教师的教学要仔细区分哪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讲解点拨。要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已完成的事,教师绝不代替。 第三,材料情境创设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专业味道有余而生活气息不足。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这节课在这方面还应该思考、挖掘、改进。 第四,结尾倘若能上升一个高度,联系今天一个法律案例,让学生对法的认识升华,可能会更好一些。 哲人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只要心中有正确的方向,我们前进的步伐就会离课改目标越来越近。因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人比人更高的山。 (此文参评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论文大赛获叁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