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理念的转变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6-4 阅读:32919次 

湖南省绥宁县第一中学   袁永青

摘要:老师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从而学生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理念      学生     主体

吴传钧院士在谈地理教育改革问题时说:“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吴传钧院士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学生素质与地理教育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的地理教育比大学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人的一辈子。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又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也认识人文世界,并且通过对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中学地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一、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理念的特点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我国古时便注重对技能的培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的确,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地理新课程标准下教育理念的实施

(一)教学氛围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合谐、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氛围),是成功实施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

1、 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新课程标准下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第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因而,—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第二,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四,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从世界观的形成、知识增长、能力培养、身心发展、行为养成等方面以身作则全面指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2、运行外部“赏罚”机制。

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外部赏罚等外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激活、引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

①教学内容设置使学生产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

② 帮助学生增加成功与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学生学习遇到障碍,而且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克服不了时,教师应予以暗示、提示或者诱导,尽量使学习者能领悟到参与教学的喜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往往成为学生继续参与的加油站。实施 “小步子、快节奏”的教学策略,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上成功的机会。

③教学“处罚”要有针对性。切莫过于严厉,因为“处罚”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矫正信息。传统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对于学习错误要么不予理睬,要么予以训斥,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起点问题化。

按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根据这一观点,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努力使学习内容兴趣化。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问题”来源是多方面的。常用的办法有:

第—,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中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然后再对照“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看看有什么不同。其结果肯定大相径庭。抓住学生迷惑不解,而又急于求知的时机,即产生问题的情境,引出“地球上风的偏向”。

第三,知因求果与知果索因。例如:若地轴倾角为80度,地球的热带、温带与寒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三)教学内容图像化

直观性一直是地理教学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因为几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于图像方能表述完整。

怎样充分有效地发挥图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我们认为:

第一,要认真研究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问题。要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板”教学艺术与电化教学媒介相辅相成,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村中学。

第二,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系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简化。具体作法有:

①变死图为活图,即让死图说话。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公转运动。

②化繁因为简图。如将世界轮廓图简化为几何图形。

②变文字为图像。

④创设寓意图。利用“苦难的母亲”、“小鱼的哀求”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图片等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活动化

实践证明,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为此,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必将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主要地理活动方式有:

(1)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谜语、在地图上旅游、政区拼图、地理故事会等。

(2)地理实践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等。

(3)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等。

(4)地理体验活动,包括直接体验(如郊游、参观)和间接体验(如观看录像、电影等)。

(5)合作学习活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更多的是没办法按照上述活动来设计的。

这时,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相提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方法是:第一步,老师先将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难度不同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来源于课本,但又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第二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咨询有关专家。第三步,(课堂上)小组内部总结知识结构,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之间提出的问题,以使小组各成员都能完成大纲要求。第四步,小组间相互提问与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轮流主持,提出问题,其他小组进行枪答,并统计得分,评出优胜小组。第五步,教师总结。总结的主要目的,一是点拨学生还比较模糊的内容,二是进—步突出重点,三是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位中学教师除在教学上下功夫外,还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全过程,并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使教学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从而更好地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

(此文在2011年参评中国当代教育学会论文大赛获贰等奖)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