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绥宁一中高一夏令营历史讲座稿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9-24 阅读:32309次 

杨长仁

一 、认识历史  亲近历史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认识历史

   历史是什么?

   英语:HISTORY ———— HI!STORY。与故事有关。(感性认知)

   希腊语:HISTORIA————征问,问而知之。(理性思考)

   汉语:史,记事者: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

    历史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延,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写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代办的东西。我们所研究,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纸堆里去寻。————李大钊

2、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1)、发现、感受历史之美

   感受历史是一种愉悦。        ——王家范

   历史是一幅包罗万象的画卷,是人类甜酸苦辣的发展奋斗历程的浓缩,是一幅以时间为纬,以空间为经,描绘出人类生生不息,时代相延的真实画面。这幅画卷中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有驼铃叮当,黄沙漫漫,商旅往来的丝绸之路画面。还有郑和船队披波斩浪、远下西洋的浩荡长卷。有希腊罗马的精美艺术,有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奇观,更有文明交融与碰撞。历史中也有动人的情感,真挚的爱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造就了一曲《凤求凰》,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千古流传,为后人津津乐道。历史是一首百读不厌的长诗,那是一首饱含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不断失败,不断成功中探索前进的壮歌,赞歌。发现历史之美,你会找到历史的另一面。感悟历史之美,能让你赏心悦目。

  (2)、体会历史之博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包罗万象。

   ①“文史不分家”,文学与历史密不可分。

   ②艺术与历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影视等都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霓裳羽衣舞,《步辇图》,王羲之的书法,敦煌莫高窟,紫禁城等。

   ③生活与历史:服装的变革(旗袍,唐装,西装),饮食的变化(面食,番薯,玉米),交通的发展(科技革命)。

   ④宗教与历史: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反映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各历史时期国家和民族的特征。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佛教的传播,发展成大乘、小乘两种;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教徒坚定的“朝圣”信念。

  (3)、汲取历史之智

    史学是智慧储集的宝库。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阿克顿(英)

    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    ——伏尔泰(法)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观;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鲁迅

二、踏音乐节拍,感历史脉动  ——历史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身边

       许多同学感觉自己的历史知识缺乏,把以前初中所学已经忘记了。其实,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不缺乏历史知识,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和随时关注的习惯。

许多音乐作品的诞生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又有很多的音乐本身就以历史为题材。

       《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满耳是大众的嗟伤?跟哪些历史史实有关?当时的有哪些国土沦丧?当时的学生选择了什么?从歌曲中能感受当时学生怎样的情怀?你又有何感想?

       《走向共和》主题歌:一年年花开花落 ,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 , 一页页历史翻过, 前浪远去, 后浪更磅礴 ,一座座火山爆发, 天崩地裂 ,君王美梦破 ,一顶顶皇冠落地 ,斗转星移, 世事有新说,风吹过, 雨打过 ,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 刀砍过, 列强分割过, 抚摸着伤痕昂起头 ,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过长夜, 走过坎坷 ,走进曙色,一滴滴水滴石穿,粉身碎骨 志向永不舍,一曲曲浩荡长歌 ,起伏回响 ,悲壮动心魄 ,一代代仁人志士 ,救国救民 ,上下求索 ,一辈辈英雄好汉 ,前赴后继 热血染山河 .

       思考:天崩地裂 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近代史上哪些史实能够说明这句歌词?风吹过雨打过 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 刀砍过 列强分割过指的又是哪些历史?近代史上哪些人又堪称为仁人志士英雄好汉?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这首曲子原是贝多芬为一位心目中的英雄所作的,1814年完成。当时的欧洲谁最符合英雄的称号?拿破仑。他为什么能被称为英雄?(列举拿破仑的功绩)但是,1814年拿破仑做了一件事情(加冕称帝),使一生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贝多芬勃然大怒,撕毁了原来写有“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乐谱扉页,后来改为:纪念一位伟人。

       历史何止在音乐里?她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如邻水五四路,御临河,邻水中学五四楼,建业大道等,你知道他们的由来吗?银行卡、公交卡、医保卡、饭卡,ic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你知道这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吗?

三、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1、听课的方法。听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或者在书上空白处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记住:不动笔墨不看书。

       3、观察的方法。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呈现。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搜集整理并运用材料探究问题的方法。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整理和使用。

       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

       材料整理。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运用材料解决问题。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论证某一问题时候,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

       5、评价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6、记忆的方法。“文综分数,背背起步”。历史学习不背是不可以。背了以后遗忘也是正常。但是找到正确的方法可以使记忆更有效,快速记牢,减少遗忘。

       首先,将历史知识条理化。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条件、原因等)、历史经过(过程、措施、内容等)、历史影响(意义、结果、功绩、作用),历史评价(启示)等。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即超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能灵活运用,得其真意而硬记单个知识点)。要善于寻找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以期达到一幅洋洋大观的有机知识体系。套用一句卖油翁的话:无他,但心熟耳。

       再次|,学贵心悟。学习过程也是创造过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进行整理。如表格法、图示法、漫画法等。要尽可能地在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整合.

       7、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构建体系学会思考

   1、 构建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将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其中的必修课部分分成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贯通古今中外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而选修课部分则由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等六个学习模块组成。这就决定了高中老师必然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专题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因此应更加注意牢固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和规律,从而构建系统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达到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必修(Ⅰ)第三单元时,我们首先应注意把握代议制这一基本概念。其次,通过对英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制宪会议的召开等基本史实的学习,进而认识到:近代西方代议制是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在欧美各国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稳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并由此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即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主动学习,树立探究精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倡导主动学习,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讲求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将在教学内容发生变化的同时,积极改革历史学科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成新型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生应积极顺应这种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尽可能地利用包括图书馆、社区、互联网、历史文化遗存在内的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以培养自己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关注现实,注意学科联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较之于以往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坚持了时代性的原则,大大密切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翻开新版历史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课文的内容非常地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单纯的为学历史而学历史,而应充分关注社会现实,将社会现实同历史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注意历史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要注意将地理、政治、外语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以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关于历史纪年问题

(一)、纪年法

    《中国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诸如“共和元年”、“贞观元年”。“辛亥革命”、“公元××年”等等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呢?

    帝王纪年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特殊,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东周帝王纪年。在列国中,则以诸侯纪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见“中国历史纪年表·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

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贞观年间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宣统皇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有的皇帝有好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乐”年号。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例如“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在历史书籍中通常用“双时法”,即将公元纪年附在后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纪年法也是如此。

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顺序,配对组成的纪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轮回一次,称一甲子,周而复始。该种方法始于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史资料记事用的纪年标准,与年号纪年法并用。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该纪年法多用于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纪年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凡是甲字开头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数必然是4,乙字开头的是5,丙为6……辛为1……依次类推。例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于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辛亥革命则发生在1911年,其尾数皆相同。

    公元纪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公元就是公历纪年,公元元年是开始纪年的标志,相传这一年是传说中耶稣的诞生年。由公元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之为公元前X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从推算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数字越大,距今越远;公元后的年代则正好相反,数字越大,则距今越近。这种纪年方法在欧洲6世纪时开始使用,全世界普遍使用则是在公元1400年前后。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才使用公历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上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9月27日,我国政府决定,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二)、历史纪年中的几个概念

    世纪:历史纪年中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如公元1-99年(又一说为1-100年)为公元1世纪;100-199年(又一说为101-200年)为公元2世纪,依此类推;公元前1年-公元前99年(又一说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99年(又一说为公元前101年-公元前200年)为公元前2世纪,依此类推。

    年代:历史纪年中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如60年代指60-61年;80年代指80-89年。

示例:358年是公元4世纪50年代;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20年代;1976年是公元20世纪70年代。

    早期、中期、晚期:如果把每一个世纪分成三等份时间段,则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一般10-30年代为早期,40-60年代为中期,70-90年代为晚期。如:1988年是20世纪晚期。

    初期和末期:每个世纪的最初一、二十年往往称为初期,最后一、二十年称为末期。如1905年是20世纪初;1898年是19世纪末。

六、乡土历史————绥宁历史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