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高中历史学习指导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仁 更新时间:2012-3-20 阅读:31847次 

《高中历史学习指导》绥宁一中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高一

学科

历史

日期

2011.9.4

周次

第1  周

 第 1  课时

主备人

陈红艳

参备人签名

课题

序言:高中历史学习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探讨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具(教学准备)

教法、学法

引导、讨论

                 教     学     过     程(通案)

集体修改或个人探究

一 、认识历史  亲近历史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认识历史

   历史是什么? 

   英语:HISTORY ———— HI!STORY。与故事有关。(感性认知)

   希腊语:HISTORIA————征问,问而知之。(理性思考)

   汉语:史,记事者: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

    历史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延,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李大钊

2、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1)发现、感受历史之美

      历史是一幅包罗万象的画卷,是人类甜酸苦辣的发展奋斗历程的浓缩,是一幅以时间为纬,以空间为经,描绘出人类生生不息,时代相延的真实画面。这幅画卷中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有驼铃叮当,黄沙漫漫,商旅往来的丝绸之路画面。还有郑和船队披波斩浪、远下西洋的浩荡长卷。有希腊罗马的精美艺术,有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奇观,更有文明交融与碰撞。历史中也有动人的情感,真挚的爱情。历史是一首百读不厌的长诗,那是一首饱含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不断失败,不断成功中探索前进的壮歌,赞歌。发现历史之美,你会找到历史的另一面。感悟历史之美,能让你赏心悦目。

  (2)、体会历史之博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包罗万象。

   ①“文史不分家”,文学与历史密不可分。

   ②艺术与历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影视等都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霓裳羽衣舞,《步辇图》,王羲之的书法,敦煌莫高窟,紫禁城等。

   ③生活与历史:服装的变革(旗袍,唐装,西装),饮食的变化(面食,番薯,玉米),交通的发展(科技革命)。

   ④宗教与历史: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反映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各历史时期国家和民族的特征。

  (3)、汲取历史之智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阿克顿(英)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观;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二、踏音乐节拍,感历史脉动  ——历史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身边

许多音乐作品的诞生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又有很多的音乐本身就以历史为题材。

《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满耳是大众的嗟伤?跟哪些历史史实有关?当时的有哪些国土沦丧?当时的学生选择了什么?从歌曲中能感受当时学生怎样的情怀?你又有何感想?

《走向共和》主题歌:一年年花开花落 ,冬去春来, 草木又蓬勃 , 一页页历史翻过, 前浪远去, 后浪更磅礴 ,一座座火山爆发, 天崩地裂 ,君王美梦破 ,一顶顶皇冠落地 ,斗转星移, 世事有新说,风吹过, 雨打过 ,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 刀砍过, 列强分割过, 抚摸着伤痕昂起头 ,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过长夜, 走过坎坷 ,走进曙色,一滴滴水滴石穿,粉身碎骨 志向永不舍 ,一曲曲浩荡长歌 ,起伏回响 ,悲壮动心魄 ,一代代仁人志士 ,救国救民 ,上下求索 ,一辈辈英雄好汉 ,前赴后继 热血染山河 .

思考:天崩地裂 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近代史上哪些史实能够说明这句歌词?风吹过 雨打过 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 刀砍过 列强分割过指的又是哪些历史?近代史上哪些人又堪称为仁人志士英雄好汉?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这首曲子原是贝多芬为一位心目中的英雄所作的,1814年完成。当时的欧洲谁最符合英雄的称号?拿破仑。他为什么能被称为英雄?(列举拿破仑的功绩)但是,1814年拿破仑做了一件事情(加冕称帝),使一生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贝多芬勃然大怒,撕毁了原来写有“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乐谱扉页,后来改为:纪念一位伟人。

历史何止在音乐里?她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三、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1、听课的方法。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准确地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加以筛选,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所谓“记”,是指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或者在书上空白处做听课笔记。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记住:不动笔墨不看书。

3、观察的方法。对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还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评价历史的方法。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记忆的方法。“文综分数,背背起步”。

首先,将历史知识条理化。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条件、原因等)、历史经过(过程、措施、内容等)、历史影响(意义、结果、功绩、作用),历史评价(启示)等。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即要善于寻找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以期达到一幅洋洋大观的有机知识体系。

再次|,学贵心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进行整理。如表格法、图示法、漫画法等。要尽可能地在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整合.

6、练习的方法。 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关于历史纪年问题

(一)、纪年法

    《中国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诸如“共和元年”、“贞观元年”。“辛亥革命”、“公元××年”等等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呢?

    帝王纪年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特殊,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东周帝王纪年。在列国中,则以诸侯纪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见“中国历史纪年表·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

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贞观年间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宣统皇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有的皇帝有好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乐”年号。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例如“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在历史书籍中通常用“双时法”,即将公元纪年附在后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纪年法也是如此。

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顺序,配对组成的纪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轮回一次,称一甲子,周而复始。该种方法始于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史资料记事用的纪年标准,与年号纪年法并用。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该纪年法多用于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纪年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凡是甲字开头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数必然是4,乙字开头的是5,丙为6……辛为1……依次类推。例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于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辛亥革命则发生在1911年,其尾数皆相同。

    公元纪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公元就是公历纪年,公元元年是开始纪年的标志,相传这一年是传说中耶稣的诞生年。由公元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之为公元前X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从推算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数字越大,距今越远;公元后的年代则正好相反,数字越大,则距今越近。这种纪年方法在欧洲6世纪时开始使用,全世界普遍使用则是在公元1400年前后。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才使用公历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上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9月27日,我国政府决定,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二)、历史纪年中的几个概念

    世纪:历史纪年中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如公元1-99年(又一说为1-100年)为公元1世纪;100-199年(又一说为101-200年)为公元2世纪,依此类推;公元前1年-公元前99年(又一说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99年(又一说为公元前101年-公元前200年)为公元前2世纪,依此类推。

    年代:历史纪年中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如60年代指60-61年;80年代指80-89年。

示例:358年是公元4世纪50年代;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20年代;1976年是公元20世纪70年代。

    早期、中期、晚期:如果把每一个世纪分成三等份时间段,则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一般10-30年代为早期,40-60年代为中期,70-90年代为晚期。如:1988年是20世纪晚期。

    初期和末期:每个世纪的最初一、二十年往往称为初期,最后一、二十年称为末期。如1905年是20世纪初;1898年是19世纪末。

布置作业

预习第一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