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大业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仁 更新时间:2012-3-28 阅读:31300次 

绥宁一中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

高 一

学 科

历 史

日 期

2011.12.22

周 次

第17周

第 2 8 课时

主备人

陈 红 艳

参备人签名

杨长仁  陶宇明

课题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

(2)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香港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教具(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谈话讲述法,问题探究

                 教     学     过    程(通案)

集体修改或个人探究

导入新课:网上流传一副帖子:“台湾,香港、澳门已回家了,妈妈等你回来吃饭”。其中蕴含什么思想感情?台湾,香港、澳门不在家是怎么回事?香港、澳门是如何实现回家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

一、 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  香港问题由来

请学生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2.澳门问题由来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3.台湾问题由来

思考: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两次分离与回归?第三次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二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1、过程: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台湾设特别行政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涵:            

思考:比较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有何异同,加深对内涵的理解。

同:中央政府下辖的行政区域,拥有一定自治权

异:社会制度:民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区域:民族自治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行政区只限港澳台

    自治程度:民族自治区有一定自治,特别行政区有高度自治,特别台湾还可拥有军队。

三、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香港回归

 前提条件: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澳门回归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展示图片。

问题三: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

(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1.隔绝:解放台湾—反攻大陆,指出他们都坚持一个中国。

2.暖风:

年份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意义

1979

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

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

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两岸关系重大转折

1992

 “九二共识”

揭开两岸关系新篇章

2005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两党隔半个世纪再度握手

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独势力)

      思考: 有人主张立即出兵台湾,及早实现祖国统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如何实现祖国统一?

板 书 设 计

布  置  作  业

教学反思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