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学生化学课堂探究尺度的把握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伟 更新时间:2012-4-13 阅读:32957次 

理科

绥宁一中化学组:秦启发

2007年11月

新课程下学生化学课堂探究尺度的把握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其理念和目标就是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大胆地进行课堂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提高化学课堂中学生探究效果呢?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尺度,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把握好教师“教”与学生“究”的尺度
  中学生思维活跃,不受传统的定势思维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在探究时,随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探讨“如何制定实验室规则”时,有的学生提出安全规则,有的提出药品用量规则,有的提出卫生环保规则,有的提出学生实验教师要回避,还有的提出……。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不要急于表态,应让他们主动补充或争论。但教师绝不能放手不管,要仔细聆听,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错误的信息给予及时的评判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
  2.把握好培养学生能力和突出课堂主题的尺度
  不可否认,开展研究式、探究性的讨论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探索化学运动的本质规律有其重要的作用。如“你如何理解‘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这句话?”与“设想合成氨的发展前景”,这类问题,若不实施有效的控制就很易偏离主题。组织讨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教学艺术,抓住主要矛盾,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探究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引导学生到本节课的中心和主题上来,杜绝学生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或漫无边际、海阔天空。还要抓住有利时机,诱发学生联想,开拓讨论的思路。
  3.把握好探讨过程与探讨结果的尺度
  课本中的绝大多数讨论问题,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方法。教师要“宽容”,不能过分的要求讨论的结果全面性、正确性;解题方法也不一定要求最优化;还要允许学生讨论时缺乏一些科学性和条理性。应该重视学生讨论的过程,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掌握了终身受益的方法。像新教材中的“以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为例来分析,反应中得氧和失氧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和“给定一组实验数据推断乙醇结构式”等一系列讨论题,有的是为了加强概念的辨析;有的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实验设计思路及目的;还有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可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每个讨论问题的意图、功能及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点拨、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思考,参与讨论,共同感受讨论的成功。同时还要从讨论过程中不断抓住信息,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和灵感,激发其创新意识,促其创新精神的形成。
  4.把握好学生个别探究与集体讨论的尺度 
  长期以来,教师都习惯于学生安静地听课,独立地思考,即使让学生进行讨论,也是形式,缺乏主动性和动态性,课堂发言单打独斗,学生的思维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启迪,也就无法进入主动、开放和发展的状态。而集体动态式的讨论,可以克服学生思维上的思考动力不足的缺陷,弥补思考的内容单一,思考深度较浅,思考效果不明显等缺点。同时,同学们在集体讨论发言时相互影响,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拓宽学习内容的覆盖面,学生考虑问题会更全面、更周到。在讨论中大家可以互相启发和共勉,得出的结论和方法会更深刻、更有条理、更有深度和广度。在集体动态式的讨论中,出现差错的学生受到集体的激励,刺激其大脑皮层,还会使讨论的内容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避免单独发言时惟恐出错而畏首畏尾,反而抑制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形。像前面所述那些带有发散性的问题,不讨论、不靠师生集体智慧就难得出完整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或争论并不影响独立思考,相反,会使思考变得更轻松、更活跃。
  5.把握好学生探究与教师总结的尺度
  讨论问题时,学生对问题积极地思考、分析和辩论后,他们最关注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见解或结果作出的反应。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地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和总结,充分肯定他们的正确方面和科学结论,又要讲清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指出不足。但一定要注意,学生讨论时会有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如在教材上有这样一个讨论题:“在氨水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NaOH溶液和NH4Cl溶液,对NH3·H2O的电离平衡各有什么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在讨论时,教师也有可能只注意到同离子效应对弱电解质电离的抑制作用,而疏忽了NaOH溶液和NH4Cl溶液浓度极稀的情况。所以,不能轻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空间。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讨,并且要把握好尺度,这样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