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同心话沟通 携手共育心未来——绥宁一中成功举办家长心理茶话会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洪青云 更新时间:2025-5-23 阅读:33次 


    5月21日,绥宁一中第十届心理健康月主题活动——“家校同心,共育心未来”家长心理茶话会在校心理发展中心团体辅导室温馨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这一核心议题,吸引了许多家长积极参与。通过互动体验、案例研讨和情感交流,家校双方共同探索亲子沟通密码,为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凝聚智慧与力量。 

解码成长:老师支招破解沟通难题

    心理教师卓凤英作《我的孩子怎么了?——亲子沟通的艺术》主题讲座。

    卓凤英老师以互动提问引导家长反观自身教育模式,直指"沟通失效"这一普遍痛点。她结合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剖析了不当批评与情感忽视对孩子心理的深层影响:"孩子被否定时的沉默或对抗,本质是自我价值感受损后的心理防御",生动揭示了不当沟通方式对孩子表达欲与安全感的消磨。

   针对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变化,卓老师系统阐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在物质条件相对丰裕的当下,青少年更渴求情感联结、被尊重理解以及自我价值实现。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典型案例,她倡导家长以积极期待代替负面标签,用"我相信你可以"的赋能式沟通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现场更引入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自动思维"概念,指导家长识别如"孩子顶嘴就是叛逆"等惯性思维误区,并通过情境模拟演示如何将"你怎么又错了"转化为"我们看看哪里可以改进"的积极表达。

    在预防心理危机环节,卓凤英老师提醒家长关注孩子情绪行为异常信号,强调"主动倾听比急于说教更重要"。

    心理老师于梦姣以跨界思维重构亲子沟通模式,将家庭教育场景创新性解构为"商业营销"模型,提出"用非暴力沟通让孩子主动下单"的教育理念,为困扰家长的手机管理难题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面对"日均使用手机3.8小时"的当代青少年群体,于梦姣通过情景剧还原典型冲突:当家长以"马上放下手机"等命令式语言干预时,台下青少年志愿者坦言"越命令越想对抗"。研究数据显示,62%的青少年在单向指令下会产生报复性使用行为,这种"强行推销"模式导致家庭教育陷入"家长越用力,孩子越抗拒"的恶性循环。 

    于梦姣的支招方案引发全场聚焦:  

    1. 数据化破冰:"你本周平均每天解锁屏幕47次"的客观陈述,替代"机不离手"的批判性评价,消除青少年抵触情绪;  

    2. 情感增值服务:"发现你最近戴上了眼镜"的关切表达,唤醒孩子对视力健康的自我认知知; 

    3. 定制价值套餐:将"控制屏幕时间"转化为"增加篮球训练+保障学习效率"的复合权益包; 

    4. 用户体验优先:"我们一起制定暑期数字产品使用公约"的协作邀请,让孩子从被动服从者转变为方案共建者。

    于梦姣强调:“新时代家庭教育应是价值引领而非行为管制,当孩子意识到教育方案能解决其真实需求时,'自然下单'就会发生”。她说:“最好的教育永远是让孩子觉得这个'订单'是他自己想要的”。

    特邀嘉宾刘杨老师结合绥宁县“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实践经验,强调“家庭是心理教育的第一课堂”,呼吁家长与学校保持动态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支持性成长环境。

以心换心:角色互换体验亲子共情

      家长通过“角色互换情景剧”展开沉浸式体验,分组演绎“手机使用冲突”“学业压力争执”等典型亲子矛盾场景,在互换身份中切身感受青春期孩子的情绪与需求。

以爱为笺:明信片传递亲子温情

      茶歇环节,家长们在轻松氛围中分享家庭教育心得,校方精心准备的《亲子沟通手册》成为热门读物。活动尾声,每位家长亲手书写明信片,将平时难以开口的鼓励与期许化作文字,由心理教师转交孩子。

活动反馈

      本次活动是绥宁一中“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的创新实践,通过搭建家校对话平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校园向家庭延伸,赋能家长科学育心,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之路。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