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赛——回头看到爱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夏宏俊 更新时间:2012-4-17 阅读:32887次 |
||
回头看到爱 绥宁一中新竹文学社 夏红波 在成长的岁月里,她的心底,有一根刺,一根心刺。 是在乡间,金黄的稻田一眼望过去无边无际,沉甸甸的稻穗,随着风声掀起;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金色波涛,少时的她没有见过大海,小小的瘦弱的身子站立在被镰刀割倒的稻子间,迎着骄阳,仰起被汗湿有脸庞,愣愣地想着:所谓的大海不外乎如是了。只是,那是蓝色的、漫漫的、自由自在的蓝色。梦里梦外她向往了一次又一次大海。田垄上,再一次传来了母亲气急败坏的声音:“发什么愣,没见到天快亮下来了吗?快点,给我割!学习不好,干活也不给我利索点,看你以后怎么过!”她回神,侧前方的田垄里,母亲手起镰刀落,又一沓的稻子倒下,而她已远远地被母亲抛在了身后。她咬咬牙,没有言语,蹲下身子,细弱的手臂随着镰刀的起落上下飞舞,心里却是别有洞天,或是默念课文,或是重新过滤一遍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知识,是不应该有怨恨的,因为乡村的孩子十二岁半已是半个劳动力了。农闲时,喂猪喂鸭,农忙时,随着大人下地。 在乡村,老祖宗遗传下来的重男轻女观念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如同村口旁的老槐树般扎地生根,盘根错节,于是,先是有了姐姐,后是有了她,再是盼来了弟弟,接踵而来的是超生罚款,爷爷重病医治乃至去世后的隆重发丧,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愈加困苦、清贫。于是,父亲去了远方寻求出路;母亲成了家里田地里唯一的指挥官,而木讷、沉默的她,成了母亲唯一的能够被使唤的小兵——因为,弟弟尚且年幼;长她一岁半的姐姐的从小聪慧,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连跳两级。在阴暗的狭小的厅堂里,母亲说:“你们哪个有能耐好好读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她去念书,没有能耐的就跟我下地。”姐姐让母亲看到了希望,所以,母亲下定决心送姐姐去条件好的市区上学,姐姐所要做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是不应该有所怨恨的,因为姐姐还能读书,但是,总是有着诸多难以言说的不愉快的在心底一点一滴的沉淀,沉默的至深处是一颗急欲长大流飞的心。 幼小的弟弟哭了,她急匆匆地放下作业本,但还是慢了,下地归来的母亲边为弟弟擦洗,边恨恨地说:“一边去!一边去!看着就烦心,笨手笨脚的,怎么就生一个你出来……”她默无声息地拿着弟弟的湿裤子蹲在河边清洗,洗着洗着,鼻子就微微的发酸,酸得眼睛发呛,眼泪一滴一滴地悄无声息地没入河里,却是波澜不惊。 她狠狠地搓着裤子:让你骂,让你骂,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会走得远远的,看你还能够骂多久,鼓足了一口气,如豆的灯火下,她赶着作业,作业本的封面她一笔一画地写着:寒门子弟,惟有奋斗! 还是考上了高中,不是很好的学校,但也不算差。有人劝母亲:三个孩子都上学,哪里供养得起,除非有金山银山。她站在晒谷场上,认真地翻晒谷子,心却是忐忑不安的,母亲不语,照旧带着她下田地干活,活儿干慢了,照旧是劈头盖脸地一顿骂。其时,姐姐在省重点高中读高二,很少回来,往往是母亲隔一段时间寄生活费过去。她偷偷地见过母亲写给姐姐的信,看到:“好好学习,别饿了肚子,要吃饱穿暖,钱不够家里寄……”此时的她涌起薄薄地哭,酸酸地涩,说不出,压不下,自始知道有一种滋味是嫉妒,躺在黑夜的床上,幼稚地想过,她是不是母亲抱养的? 还是念了高中,一路下来,念到大学毕业,应了少时的愿,在离家千里之外的都市,她努力地读书,努力地赚钱,养活自己,很少回家,很多人说,从没见过她这般坚韧,能吃苦的女孩子,她笑,比起十来岁的时候,严冬里在河岸上洗着衣裤,在骄阳下割着稻麦,这又算得了什么? 她有一本记事薄,清晰地记载着从初中开始读书所用的每一笔钱。想起那一年,村边的枯井旁,她接过母亲给她的钱,即将去念高中,她说:“我会还给你们的。”冷淡而坚定的语气,执著的表情。 母亲大怒:“还?你还得起吗?你生来就是赔钱货,快走快走,看着就心烦。”勃然大怒的语气,没有一丝温情的表现。 她攥紧手心里的纸币,沉默地转身向村边的世界走去,不曾回头,会还的,终有一天会加倍偿还的。 工作后每一个月,她留下足够一个月的花销,其余的全部寄往老家,寄给母亲。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清苦,但,她甘之如饴。 读博士的姐姐来看她,说:“回去看看吧,爸妈都挺想你的。”她不语,只是笑,笑容里有她才能感受出的苦涩与沧桑。想她?有什么好想的呢?她只是一株杂草,凭着一口气顽强地生存至今。 姐姐叹气说:“妹妹,妈妈一直都在说,你心里憋着一口气,怨她的偏心,恨她对你的苛刻。所以,你去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念大学;所以,你很少回家;所以,你大把大把的钱往家里寄,就是要还清所有的学费……” 她依旧不语,这么多年了,明摆着的事实,说来又有何用? “当年,你上高中的学费都是妈妈借来的,她每天夜里用打包带编提篮子,编好后到集市上换钱,一点一点给你还债。” 她倏忽瞪大眼睛,嗫嚅:“不是的,不是的,爸爸不是寄钱回来了吗?” 姐姐摇头:“爸爸寄来的钱,妈妈早已分了几份,一份给我,一份给弟弟交学费,余下的还得寄给外公外婆,他们就妈妈一个女儿,需要妈妈寄钱给你他养老。” 她涩着嗓子,勉强笑说:“你的、弟弟的,外公外婆的,都是预备好了,都是预想中的,我的,终究是计划之外的,终究是要让我心存愧疚的……是的,终究是让她心存愧疚的 姐姐叹气:临走前说:“不要太固执了,站在母亲的角度想想,可能会理解她,再说没有爱,哪来的恨?” 她似乎没有恨,只是委屈,已长成心上的刺。为了不刺痛,所以学会以坚强的外核掩饰脆弱的内心。想更坚强,更洒脱地生活,生活却并非如阳光般灿烂。,一场不大不小的的车祸,足让她躺在病床上了。 母亲闻讯赶来,坐在病床前,依然是了一阵劈头盖脸的好骂:“死丫头,要不是你姐姐,你是不是就瞒着了?你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啊?你生来就是让人生气的,还不如当初不养你……” 但是,按摩她腿部的动作却是轻柔的,她装作若无其事地说:“躺个把月就好。” 母亲不信,问完护士,又问医生,一遍又一遍:“我女儿的腿真的能好吗?真的没问题吗?真的能和受伤前一模一样吗?” 她躺在病床上,静静地听着,心忽然间就热烘烘的。 “妈妈,你还气我吗?” “气,怎么不气?自小就是一副一声不响的样子,人家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你呢……” “不是有姐姐吗?”及至今时今刻,她还是嫉妒的,她也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渴望母爱的孩子。 母亲怔怔的,长长地叹一口气,幽幽地说:“三个孩子中,妈是亏欠你的,总以为,你脑瓜不如你姐姐灵泛,学习成绩不出众,读书怕是没有什么出息,但是总得干地里的活拿手,将来也不至于饿肚子。况且那时,家里的状况,总得有个人给妈做帮手,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少了你,妈一个人也不会照应家里家外的,你爸也不可能安心地在外面打工了,所以,妈一忙起来,累了,就想撒脾气,身边也只有你,所以,你也没少受气……” 母亲俩第一次有说有谈的,回味那逝去的年岁,那些她曾不忍回味的少时,忽然间,她就明白了,如果没有母亲那时的“苛刻”,又怎么会有她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学识修养,坚韧的个性。也许,穷其一生,她会是一个忙忙碌碌,奔走于田地间的普通农妇;或是一名工厂女工,学有学识,没有理想,只是碌碌无为地走过这一生。 回家修养一段时间后,她得回去上班了,走出村口老远,她回头,第一次回头,蓦然看见母亲站在高高的土堆上,向着她的方向张望。她想:也许,每一次离家上学,母亲都曾如此遥遥地张望着,她越走越远的身影,只是,她从不曾回头,也不肯回头。 再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自始明白,母爱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或许精致,或许粗糙,它的本质是无私的无穷尽的。 点评 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娓娓的叙事风格,洋溢在文中的淡淡的忧郁却坚强的气息,都让人动容。精到的措辞,形象的比喻,流畅的故事情节,无不体现出站在谋篇布局和语言文字上不俗的功底。 指导老师 谢代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