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敦荣
首先让我们看两个身边典型的案例: 一、2011年1月13日,因为放鞭炮将泥巴溅到身上这样一件小事,两个14岁的初三孩子杀死了一个12岁的初一孩子,办案民警说这是近几十年来邵东的一起最小学生杀人案。(三湘都市报1月27日报道)
二、4月13日晚,衡阳县西渡镇突发一起特大命案,一名12岁的小男孩用水果刀将姑妈一家三口杀害。经进一步侦查,于14日上午9时30分将肖某抓获,当场从其身上搜出其姑姑家房门钥匙、手机及2000元现金等物。犯罪嫌疑人肖某对杀死其姑姑及表弟表妹的事实供认不讳。(凤凰网2012年4月17日) 第一个案例,杀人的原因非常简单。两个现场目击学生称,上午10点多考完语文后,他们和班上的小新一起回家,路上遇到初三的小哲在放擦得响的鞭炮,溅得小新一身泥巴,两人便骂了起来。没多久,小哲叫来了同校初三学生小船,双方就对打了起来。“我看到小船用刀子戳了新伢子。” 也许是两个少年是愚蠢无知,竟然不知道刺杀了他人两刀,鲜血将衬衣染红了,还以为是皮外伤,回到家里后,还安之若泰,在家里看电视。直到警察上门才大吃一惊!两个初三学生糊涂到这种地步,没有一点法制观念,没有一点社会常识,到底是谁的问题?值得深思熟虑。 两个少年杀人犯的家庭,是当地非常贫困的、特殊的家庭。小哲的父亲许启林非常痛心儿子做出了这样的傻事,他说自己今年48岁,靠种田为生,因为患有“扯猛疯”病(羊癫疯),时常会晕倒,劳动能力几近丧失。小哲母亲智障,生活只能勉强自理。儿子出事后,许启林夫妇卖了家里的牛、猪和稻谷,“一共凑齐了5000多元钱,送到死者家里。我们也只有这个能力了。”许启林一脸无奈地叹道。 “鬼崽子作孽呢,害了别人一家,也害了我们。”小船71岁的爷爷肖贡庭一边数落着孙子的不是,一边为死去的小新心痛。老人心情很沉重,一直说自己没有将孙子带好。老人称,小船的父母一直在外找工,孙子是他一手带大的。孙子小时候学习成绩好,也很听话。但在他10岁那年,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了婚,老人说,儿子离婚后,孙子在一夜之间变了,他的心思就没放在读书上,每天和村里那些不读书的小孩玩在一起,多讲他几句,还砸东西、发脾气。小船的房间里有一个影碟机,上面堆放了二十几张光碟,内容基本上是以暴力的动作片为主。老人说,这个影碟机还是他姑姑买给他的,当时就是想让他在家里看电视,这样他就不会跑出去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玩了。
第二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肖某2000年2月19日出生,衡阳县岘山乡灵官村人,现为该县城某中学初一寄宿学生,假期寄居姑姑家。9年前,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对姑姑管教甚严产生抵触情绪。4月13日下午,其放假后回到姑姑家,因姑姑不在家,晚餐无着落,肖某顿生怨恨,将放学回家的表弟表妹杀害,未等离开,又将接着回家的姑姑杀害,草率清理现场后逃离。一个12岁的男孩,一个12岁的初中生,居然成了杀人犯,而且还是杀的姑妈一家三人。如此惨剧,恐怕已不是骇人听闻能够描述的。
问题儿童的悲剧,几乎都是同样的原因。家庭温情缺失,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父母管教太严;学校教育失当,过度追求应试教育,忽视道德法制层面;社会环境堪忧,网吧就如蛀虫一样,侵蚀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对于这个12岁的小男孩来说,杀人的动机似乎显得太过于单薄,又让人心寒。一者,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二者,姑妈管教甚严;三者,一顿没有着落的晚餐,居然就让其心生杀机。
让人唏嘘的杀人案背后,是留守儿童和破碎家庭问题对家长和社会的拷问。 这三个少年杀人犯的罪恶,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家庭的管教难以到位和不能到位造成的。小哲的父母亲贫病交加,还是弱智,要有良好的家庭管教,是望尘莫及的。小船的父母亲离婚,让他一蹶不振,心灵深处留下了自卑的阴影,从此不想读书。更有甚者,小船的父亲还没来探过监,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父母亲无情无义的分手,孩子成了感情用事的牺牲品。 父母离异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中发生犯罪的几率是普通双亲家庭中同龄人的三倍。荷兰国际广播电台日前报道了荷兰研究者玛丽姬·范德拉克特在对犯罪行为遗传现象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婚姻的破裂对全家人来说都是一个打击,而紧张的情绪会使孩子产生暂时的情感波动。另据显示,离婚家庭的孩子也时常缺乏大人的监督管教。而且,由于离婚后单亲收入普遍降低,会使许多富有乐趣的事情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同时,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成绩也可能受到离婚的负面影响。 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愿望。父母亲是成年人,双方离婚后,很快会重新结婚,找到性爱的归宿。而对于双方的孩子来说,父母亲是唯一的,没有妈妈的孩子似根草。一些家庭再婚后,原来的孩子成为了组合双方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好比“乒乓球”,你推我打。有的甚至于熟视无睹,不能给予爱的呵护,反而虐待。如此而已,孩子还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吗?还会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活泼可爱吗?要让他们养成好的行为规范,是困难重重天方夜谭。 三个少年杀人犯,暴露了离异大问题。当今社会,由于地位和身份的变化,或者夫妻双方的出外打工、经商,家庭的感情危机四伏,离婚现象与日俱增。过去时,城市离婚的占多数,现在波及到了农村。随便你到哪个村子走一走,你就会发现离婚的例子。有些年轻夫妇,因为天各一方,感情空虚,恬不知耻地“打快餐”,吃“野草”,怎么能不引起夫妻矛盾? 家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是夫妻温馨浪漫的港湾,家是保护孩子成长的怀抱。但愿千千万万的家庭,要从这三个少年杀人犯的案例中,找到血腥的教训。夫妻是原配的好,糟糠之妻不可抛,感情的结晶不能忘。健全的家庭,才有夫妻的恩爱,才有孩子的成长,才有社会的稳定。
当今,在孩子身上频频发生的暴力现象,用极端反抗父母、反抗亲人,用暴力欺负同学、欺负小孩子,那些在成人看来都不可思议的事件,却就在这些孩子的花季时代发生了,让我们这个社会更添了几许沉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小的问题,更多的反思已经不需要反思了,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原因。真正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有没有一个治本之策,有没有一个长远之策,来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一个运动式的治理,而不是一个形式上的关心。
从某种程序上说,孩子是无辜的。对于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他的杀人心理究竟有多成熟,对于他将来的人生成长究竟会埋藏多少隐患?这远非我们成人所能想象。可是世事的悲剧就是那么残酷。
当我们的学生开始以集体撕书和焚书的行动反抗我们的校园教育和乱收费等所作所为时,教育改革还真的等得起吗?当我们的孩子用刀刺向亲人、老师甚至是孩子时,我们的道德法制教育还等得起吗?当我们的孩子沉迷于网吧无法自拔、堕落于社会之时,我们还能为那一点点金钱利益而不顾一切吗?总而言之,这样的事例让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希望全社会积极动员起来共同思考这个问题,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