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心理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卓凤英 更新时间:2012-5-18 阅读:34941次 |
||
(一)猜疑的表现 猜疑者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 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 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成天提心吊胆地学习、生活,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 总有摆脱不了的矛盾,活得很累。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 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入, 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二)猜疑的成因 1.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 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 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 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 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 “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 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 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 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3.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挨过骗, 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三)对策 坚持“责已严,待人宽”的原则。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许多无端猜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别人的苛求往往也同对自己的迁就形影相随,倘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就不会无端猜疑别人是否做了不利于自己的事,讲了不利于自己的话,决不会在心里疑神疑鬼,自寻烦恼。 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 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 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搞僵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 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 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 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学会使用“自我安慰法”。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 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 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 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及时沟通,解除疑惑。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 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心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 若真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实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证实前,予以“冻结”, 不以怀疑为基础,进行“合理推论”。做到这两点,就能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