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设计: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大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大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履载之中,何必分夷夏。” ------郑观应《易言.公法》
教师提问: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板书)一、“开眼看世界”: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
合作探究:
1、鸦片战争以后为什么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是有那些人?他们属于哪个阶层?他们向西方学习什么?
3、你怎样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观点?“夷”是指?“长技”是指?
4、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
又存在什么缺限?(只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军事技术,没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层面)
拓展探究:
阅读教材68页“历史纵横”思考:
1、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遇到这些问题?
教师进行规律总结:《海国图志》当时在中国没什么影响,但传到日本去后广为传播,启蒙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强大以后反过来侵略中国,真是历史的悲剧啊!
过渡提问:
那么,中国人由提出向西方学习到真正去实践这一思想的又是什么时候的哪一事件?
学生探讨得出结论: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由“夷”到“洋”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态度变化,“心动”到“行动”)
(板书)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
合作探究: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那一阶层的主张?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怎样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点、难点)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有什么进步意义?(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一主张又存在什么缺限呢?(没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层面,以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为目的。)
教师引导过渡:
那么真正把学习西方上升到政治层面的是什么思想?
(板书)三、维新变法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
提问:
早期维新思想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
对康、梁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影响?
合作探究:
维新派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康:反对君主专制,宣扬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梁: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用民权否定君权。)
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有什么积极意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期“西学东渐”的历程。这一路风风雨雨,虽受重重阻力,却不断深入开展,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空前解放。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同学们是否能够看出他们学习西方思想的变化与进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