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对学生地理深度思维的提高与培养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5-25 阅读:32988次 |
||
浅谈新课改中对学生地理深度思维的提高与培养
绥宁一中地理组 马成 [摘 要]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品质与能力要求也明显提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与各位探讨。 [关键词] 课改 新课程 思维深刻性 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又称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为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的思考问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深度思维的缺乏一直是学习上难以克服的障碍,尤其是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学生能力有所欠缺。而新一轮课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品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明显提高。这点在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卷中体现也较突出,如就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地理试题而言,整体难度和往年相比有所降低,可学生答题并不理想,问题的根源是,尽管知识点的考查源于教材可又高于教材,即较突出的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的知识迁移及综合逻辑思维能力一旦欠缺,势必就会造成分析判断的失误,因此深度思维的考查在新课标卷中很有特点。基于种种现象,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培养。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在不拘一格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较好的生活体验及知识积累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呢?本人就多年的教学过程,现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揭示事物本质 即教学中针对抽象问题,教师通过提供若干地理事实材料,或从学生身边熟悉地理事物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形成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自然地理部分的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都具有很高的抽象逻辑性,因此教学中必需引导学生学会以逻辑思维去理解记忆知识点,并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 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以及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入手,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接着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解释: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再近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所述自然现象,哪些主要是自转结果?哪些主要是公转结果?通过这样步步设疑,学生就会逐步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而一一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观察分析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能力。 又如,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变化规律复杂多样,学生在掌握与应用过程中颇感吃力,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应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相关教学设备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们形成的原理、并总结归纳其变化规律,要逐步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等。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应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素材演示,引导学生理解昼夜及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然后引出晨昏圈并明确其含义及基本特征,再进一步利用“昼夜交替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一年中晨昏圈位置的变化规律及与经线圈夹角的变化特点等,在此基础上然后再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由此引起的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即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光照图及动画演示,帮助学生一方面树立了空间观念并逐步突破重点、难点。另一方面也培养与提高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 二、将情境设置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发散性 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与培养学习兴趣的动力。所以,教师应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在枯燥复杂的地理理论和学生潜意识的兴趣之间建桥搭路,唤醒学生探索的激情。如“洋流”一节是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对其分布特点了然于心,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我就把中国“小鸭舰队”漂15年抵英国的地理原因分析引入教学。我这样设计案例:据报道,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3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在海上漂流了15年之后,于2007年7月份抵达英国海岸。据悉,这批鸭子在全球引爆了一场“淘金热”,因为在收藏家手中,每只鸭子的价格已被爆炒至1000英镑。接着设问:这批鸭子是怎样从中国抵达应英国的?(提前布置,查找资料)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投入到学习的热情中,积极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形成了热烈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出了“小鸭舰队”是借用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途经白令海峡、再借用北冰洋洋流、东格陵兰寒流、北大西洋暖流最后抵达英国海岸的结论。(其中用了15年时间,也说明途中行程的迂回曲折。)这样一来,在教学中通过融趣味性于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或原理中,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发散性。 三、从课本中的案例出发,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课本知识的分析与理解,同时还应加强课本思维的拓展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维能力。如流域的开发,涉及全世界不同河流的开发问题,但课本只是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为例进行学习。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加以迁移,达到学以致用呢?关于这部分的教学,我在引导学生学完田纳西河流域后,接着要求他们借鉴田纳西流域开发的成功经验来谈谈中国的长江开发问题:包括开发的方向、内容、开发的效益等。在效益方面又给出了三个大框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然后让学生去查资料,合作讨论,最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生态价值——防洪,减轻库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减轻水土流失、乱砍滥伐、土壤侵蚀的生态灾难,有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的改善。 社会价值——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库区经济的发展。 经济价值——航运、发电、灌溉。库区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人文景观,它还会有旅游的价值。 如此一来,通过教学即可逐步培养学生对知识原理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等,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其次,应注重延伸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广阔性。如流域的开发,教材中只是谈及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带来的有利方面,没涉及不利影响。可授课时应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把探讨三峡大坝建成的弊端也加入其中。(如会影响下游动物的生存环境,会淹没库区的文物古迹,会因移民引起很多社会问题,会导致库区水质的下降,将来因淤泥而导致库区寿命缩短等等。)这样可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收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注重知识的整合,巧设专题,培养学生串联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不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因此,章节的安排条理性不明显。可是如何使学生形成较清晰的知识脉络呢?教学中就得需要老师对有关章节的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比如在学完联系密切的章节后可通过专题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达到对知识理解应用的融会贯通等。如气压带和风带、洋流与气候,气候与自然带的分布等,它们相互之间是有直接连带关系的地理现象,但它们的出现却很分散。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先按照课本的知识框架进行讲解,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后面,课本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与其有关的几种气候类型,所以,不要在这里补充所有的气候类型,到“洋流”讲完后再细化气候的分布和成因。最后当陆地自然带学完以后,再以专题形式总结归纳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再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布局的区位分析都是在探讨区位问题,讲完之后也可做专题,向学生给出清晰的区位分析一般方法的框架:自然区位因素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劳动力、交通、通讯设施等。 五、巧用变式习题,遵循学生个体差异的现实规律,发挥每个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优势 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不只满足于个别题目的解法,而应更进一步探讨一般的解题规律,以达到较高层次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这也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措施。如在做完等高线的有关题目后,不防设置等值线题目的各种变式(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等年太阳辐射量线等),并从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规律:(1)同一等值线上,数值相等;(2)相临两等值线间差值相等;(3)等值线向低值弯曲,则该处值高于两侧,反之该处值则低于两侧,即“凸高为低,凸低为高”;(4)同一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处,单位距离差值越大,反之单位距离差值越小。凡是涉及等值线的题目,如果遵循上述规律来分析,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由一个问题引申出一类问题,举一反三,既能使学生避免对事物的肤浅认识,又能系统化、一般化地解决问题,从而养成学生有意识地从本质上看问题的习惯,使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当然不同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不一样,所以作业的设置也不可千篇一律。练习设计既要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又要能达到较好的习题效果。如教学中可依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学生画图、做模型,培养其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不同的作业呈现方式等。譬如在讲地理选修“环境保护”时,课本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因此学习过程中可让学生自己画漫画或收集报纸、杂志上反映环境问题的漫画等,从中分析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的主题思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影响,同时进一步提出改善此环境问题的途径及建议等等。通过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联系了地理理论,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有的同学擅长画画),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洞悉社会现象的能力。又如在选修“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欣赏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家影集里的照片或挂历里面的某幅景观对其评价:如拍摄此景观的最佳角度,欣赏的角度、时间、距离、欣赏的内容等。这样通过巧设变式习题,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既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积极展现了每个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优势,并使学生从中能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总之,学生地理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培养,就是他们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培养能力的一条主渠道。新课改给了教师、学生发挥自己能力和优势的空间与舞台,在此背景下,只要师生之间不断学会沟通,尝试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教师学会不断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并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中学地理教材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此文在2011年参评湖南省继续教育研究会论文大赛获壹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