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6-4 阅读:33095次 

 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第一中学  侯慧

[摘要]:高中生物新课改理念,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的困惑,新课改对生物教学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创造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教学效果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熔知识、趣味、合作、探究为一体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逐渐形成,新方法、新要求、新过程等新鲜元素的注入,也让教师面临着在接受新事物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的接受、认同最后理解和融合的困惑,如何创造高质量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成为广大生物教师普遍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带来的困惑、新课改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以及如何有效生物课堂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

一、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理念之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多数人对科学素养的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它的最基本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科学素养与生物科学素养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包含关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的基本任务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也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

新课程理念之二: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最基本的含义是指高中生物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天分,他们的数理基础、理科的悟性的高低,也不管他们民族、地方经济的差异,他们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等等,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并在《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指引的方向上有所进步。

  新课程理念之三: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归根结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与知识之间存在双重的关系:一方面,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认识、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和能力之间不存在“自然渗透”“自发转化”的关系。只有通过探究活动,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探究活动应该紧扣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落实知识的建构、概念的习得。;另一方面,理解探究和进行探究取决于对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的了解。学生对于探究的问题、变量、假设、实验设计、数据以及结论的理解建立在他对于相关问题的了解之上,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知识或者没有注意联系已有的相关背景信息,他们就很可能在完成了探究活动之后,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将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因此,从事科学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力做前提。教学中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探究其原因。选择这样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变得更

有兴趣,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更加牢固、理解也会更加深人。

新课程理念之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总之,新课程四大理念的实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共同发展,才能从理论到教学实践之间建构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真正意义上学习的飞跃性进步!

二、生物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困惑

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面临各种困惑,如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这间的矛盾,教参、教具、学具的缺乏, 学生在探索学习的实践中,想动而不知如何动,敢做而不懂如何做。动手能力不足,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教师对交流的内容、时间及难易程度不好把握等,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材,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权威,发挥角色作用。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四)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学习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五)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新的变革。

三、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提高生物课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使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传授者和信息源,古人也云:受人鱼不如授人渔,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生物学知识,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学”上。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即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材、总结教法,在运用自己积累的给验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签他人优点,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具备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与信息技术、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

四要教案的执行者向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教案是一份蓝图,它是上课的前题,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做法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时,教师可以如下设问:①植物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生长?②什么是向性运动?③向性运动的产生是哪种激素调节的?④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激素?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植物的激素调节。

课堂教学是情感教学。这是由教学生态论提出来的。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证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不良情趣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所以生物学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带着感情去教,教有感情的东西,学生学会带着情感的知识去感受、体验,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更加热爱科学、珍爱生命。

课堂教学还是生活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由探索知识和教师智慧展现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三)、巧设教学实例,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呼吸作用》的知识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尤其生物广大生物学教师也要追求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尤其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自然学科,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的东西不是很多,我们必须挖掘教材,形成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使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h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借助实验仪器、标本等辅助教学设施,也能通过视觉与实践操作,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尝试,由“重结果,轻过程”转变为“轻结果,重过程”的尝试,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敢问、敢答、想问、想答、会问、会答”,教师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不断地提高。

(此文在2011年参评中国当代教育学会论文大赛获壹等奖)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