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老教师坚持要画完美句号 按常规,临近学期结束,该考虑下一学年的人事安排了。高二年级的Z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但还有一年多就到了退休年龄。他辛苦了一辈子,也该调整调整了。好在中青年教师都希望到高三毕业班“小试牛刀”,Z老师便被安排到了起始年级任教。 轮到通知Z老师了。我对他多年来为学校作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又把校方对他的照顾作了深情的表述。我满以为Z老师会愉快地接受安排,甚至估计Z老师还会说一番对领导感激涕零的话。 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Z老师很生气,根本不领这份情,当即甩下两句话:“我要在我退休之前为自己的教育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让我上毕业班的课,我就申请提前退休”,随后拂袖而去。 还有没想到的事也发生了。Z老师的老同事、一贯服从领导安排的W老师也找上门来,明确提出自己想要任教的年级并力陈理由,情绪十分激动。 我越想越生气。这不是不仅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还影响了别人的情绪吗?把这情况在管理班子内部一说,大家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领导集体作出的决定不能改变。如果满足了Z老师的要求,W老师的要求要不要满足?规矩一破,会有连锁反应。有的同事甚至认为,这是和领导在较量,作为一位老教师、老党员,这样做也太过分了…… 在一片激昂声中,我倒冷静下来了。 从维护领导集体的权威和保证政令畅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校方有足够的理由坚持原先作出的决定。Z老师与W老师的“反常”态度,说明他们必定是误解了学校领导的好意。我们可以对Z老师和W老师做一些解释工作。思想工作再做不通,学校领导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是维持原状的一个方案。 但从Z老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Z老师也有他的道理。他有把握上好毕业班的课,在正式退出教育生涯之前为学校再作一些贡献,何错之有?如果领导拒不接受他的意见,违背他的良好意愿,与其在学校悠哉游哉,还不如提前退休,不给学校添麻烦。设身处地为Z老师想想,又似乎应当满足Z老师的要求。这是改变原状的一个方案。 学校的稳定需要干群之间的彼此理解,学校的发展靠的是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工作,才有可能和学校领导同心同德,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来。我们原本不安排Z老师上毕业班的课是为了减轻Z老师的思想负担和工作压力,是对老教师的尊重和爱护。如果我们坚持原先的安排,必定会挫伤Z老师的自尊心,加深他对学校领导的误解。显然,采用第一方案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利用一次教工大会,我把Z老师抢挑重担,决心“在退休之前为自己的教育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的表示向全体教职工作了介绍,要求全体教职工学习Z老师为学校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我们也按W老师的意见对人事安排作了调整。“退一步海阔天空”,Z老师和W老师工作热情高涨,团结周围的同事共同努力工作,学校领导又特别留心在他们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帮一把,他们的工作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年终考核时,Z老师和W老师都被评到了优秀等第,Z老师还晋升了一级工资。Z老师逢人就说:“当初我真是错怪领导了!” 一旦听到过激的不同意见,校长就摆出“两军对阵”的架势,不仅幼稚,而且虚弱,以势压人者大多如此。在干群意见相左之时,一味考虑自己的权威,置群众合理要求于不顾,我行我素的做法也可以冠以“依法办事”“坚持原则”的美名,但这样做不仅自私,而且虚伪,与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相去甚远。如果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因势利导,从善如流,积善成德,那构建和谐校园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案例二】 对成绩不佳教师就问两句话 期中考试结束了。教导主任拿着质量分析表请我过目。质量分析表的内容设计得十分详尽,有本次考试各班各学科的平均分、在年级里的名次以及与其对应的任课教师名单,还有与上一次考试的同样项目作为对比等。可以说,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一览无遗。 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举措,学校对教师的各项考核可谓名目繁多。就这一张质量分析表,对教师形成的压力就够大的了。学生考得不好,教师比学生还急。平心而论,我们的教师真辛苦,学校要求学生“不懂就问,问个明白”,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的每一次作业中发现问题,力争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教师在课间、午休和放学以后一段时间就没法休息了,几乎每位教师身边都围着一帮学生,在讨教,在寻求指点。浓烈的学习氛围里蕴涵着多少教师的心血!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排序也总有先后。对成绩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班级,我们要分析,要采取措施,但不能迁怒于教师。我向教导主任提出,就问那些教学成绩不佳的教师两句话。第一句话“有什么困难?”第二句话:“我怎么帮你?” “有什么困难?”隐含的前提是对方遇到了困难,所以学生成绩落后了。什么困难呢?我听你述说。——这不就在分析造成困难局面的原因吗? “我怎么帮你?”隐含的前提是“我会帮你”,“救人于危难之中”,也等于主动承担了领导责任。——这不就在共同探讨采取针对性措施吗? 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要求“十个指头都一般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教师的学识功底、教学水平、管理能力乃至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的个性特征都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工作勤奋但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教师,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搞“优胜劣汰”。学校管理者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包括面对具体的教学现象及时提出问题,共同分析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切实解决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准,着力于“雪中送炭”。“有什么困难?”“我怎么帮你?”出于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有主动的人文关怀,既体现了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又弘扬了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教导主任和部分教师的谈话效果十分理想。 学校管理者要讲求谈话艺术,而建立在换位思考、以德建言基础上的谈话更易获得最佳效果。
【案例三】 他们没有自说自话 当了十多年校长了,我深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对个人、对工作的莫大益处。我鼓励大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且允许争论。这就打开了几位年富力强、思维活跃的中青年干部的话匣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对学校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真敢和我争个水落石出。谁对就听谁的,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嘛。可是群众又看不惯了:“这不是狂妄自大,自说自话吗?”看来,我必须认真考虑群众的意见。 说真的,有时我想做的事,一旦被人唱了反调,心里也确实有那么一点儿不高兴。但换位思考一下,我又觉得这些干部很可爱。他们不怕我,不就说明他们认定我不会生气,不会给他们“穿小鞋”,坚定地信任我吗?年轻气盛,有时说话不注意场合,有时说话的语气激烈了一些,他们容易被人误会。我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倡导者,我可不能误解他们,否则,真闹出了“叶公好龙”的笑话。 年轻干部才华横溢,出于责任心、正义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指点江山”,这正是对学校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的大力推进,正是一个正直的学校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他们稚嫩、不成熟,那就更需要给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创造条件让他们积累经验,帮助他们在工作中逐步建立威信。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代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问题是我们很多善良的群众多年来习惯了陈旧的管理模式,一看到中层干部敢拍板、敢指挥了,便认为是“大逆不道”,为“当政者”担惊受怕了。 我找有关教师介绍了我的思考过程,表明了我的观点。我说:“他们没有自说自话,他们在竭力支持我的工作。” 要理解我们的干部,理解我们的教职工。不会换位思考,我们校长的思想就会僵化,就会压抑下属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发展动力,校长也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管理者。
来源:上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