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周玉梅 更新时间:2012-11-26 阅读:34248次 |
||||||||||||||||||||||||||||||||||||||||||
3.1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周玉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 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三章第一节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文本信息加工的任务需求,体会文本信息加工是“为更好地呈现主题服务”,能根据需要,围绕主题加工文本信息,学会图片、艺术字等的插入和设置,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校的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2、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关键内容,对第二、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由于我们每周只有一个课时,而学生对Word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教材我们进行了适当的改变。 教学重点:分析日常类文本信息加工的特点与方法,选择通过对校庆邀请函的加工,使学生掌握文本段落格式、文本格式的设置,图片的插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主题,领会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方法和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什么样的加工是恰当的加工,如何利用文本加工软件对文本进行恰当的加工,更好地表达文本的主题。 3、学生分析: 这是一节面向高一学生的新授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步学习了在WORD中对文字进行编排,包括版式、格式即字形、字号、字体、图文混排等等,能够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排版。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区差异,造成高一新生程度差别很大,有的连鼠标也不会用,由此构成为数不少的“零起点”群落。面对这样的学生,工具软件的使用仍然成为他们学习的困难所在;另外,大多数同学普遍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来组织加工信息,表达主题。 4、教学策略设计: 1) 教学方法设计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层层深入,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课标的要求,能将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整合应用。 2) 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5.学生上机操作安排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1) 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和目标;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巡视指导? 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主要完成教师给出总任务,通过校庆邀请函的加工完善,使学生了解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步骤。同时,教师要关注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提倡互相帮助,完成任务。 (2) 教师计划使用哪些设备、软件、课件或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课件、校庆邀请函电子稿、相关的图片素材等 6.学习时间: 非上机时间 10 分钟,上机操作时间 25 分钟,其他活动(如:评价、展示、小结等),大约用 10 分钟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情境导入是花了一点功夫的,为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感受到校庆的喜悦,为本节课的引入打下基础。另外,由于只有一个课时,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期达到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培养热爱学校的三维目标,而对Word的基本操作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述,通过学生的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特点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相互帮助。通过对学生加工好的校庆邀请函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的归纳小结等,使学生对本节的课的内容学习充满了兴趣,目的更加明确,完成任务情况也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