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信息的加工(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周玉梅 更新时间:2012-11-26 阅读:35512次 |
|||||||||||||||||||||||||||||||||||||||||||||||||||||||||
声音信息的加工 ——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案例参与人员基本信息
2、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三章 / 第一节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信息的加工 5)学时数: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让学生了解音频文件的格式及其优缺点,掌握对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录音机”,采集音频信息及对数字化音频信息进行简单加工:载取、格式转换、混音等; 能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勤于动手的习惯,提升学生能美的感受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2、内容分析: 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中录音、下载都是比较简单易学,而转录操作的难度相对较大。音频信息的加工中载取音频文件片断较易掌握,而对音频文件的格式转换、混间,操作容易选择较难。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把握准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音频信息,声音在信息中需要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也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所在。 同时要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 3、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信息的加工过程,分别一些信息进行过加工,整个效果都比较好。而且现在大多数不生都比较喜欢音乐,MP3、MP4等都有一些了解,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学好没有什么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水平的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MP3、MP4之类的东西,没有感性认识。且绝大多数学生对音频文件的格式及特点不了解,所以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做边学。做到全员参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设计思路: 音乐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通过一展示大家熟悉的音乐和配乐诗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简单加工操作并不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团结协作得出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的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不事场合对音频文件的不同要增求。 三、教学过程描述
四、教学反思 1、“任务驱动式教学“在本堂课中收到很好的效果,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3、实践中,教学中的“和而不同”要求,让学生的作品更突显个性,为作品的点评和相互讨论提供了更多有效的素材。。 4、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作品,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美感。 5、分小组讨论协作的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了因基础不同而现实存在的学习效果上的差距 6、应考虑到自已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更大范围的提供素材,或是让学生通过网络选择素材。 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