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江苏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专题研讨会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袁 燏 更新时间:2011-4-27 阅读:35195次 |
||
赴江苏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专题研讨会 暨东庐中学、洋思中学观摩考察学习心得 绥宁一中地理(高一)备课组 袁 燏 2011年3月26日至4月1日,我们高一文化科备课组长11人,在贺校长的带领下,前往千公里外的江苏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学习。亲身感受了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改模式和洋思中学。亲身感受了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改模式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此期间,听了两位专家有关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建议报告及两所学校领导关于各自课堂教学教改成功模式的三场报告,并深入课堂亲身体验了东庐中学的一节数学课和洋思中学的一节生物课,感受颇深。 一、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无论是东庐中学,还是洋思中学,从走进校大门开始,就能感其文化氛围,各自针对自己的校情,制作我激励性的标语、雕塑、黑板报、宣传长廊,让学生生活在其中,受到教育、熏陶。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走进洋思中学后,右边食堂墙上写的一幅标语:“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给学生以教育。人必须每天有计划,有总结,才会有进步的道理。 二、充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追求高效课堂。 无论是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还是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凸现了课堂上学生主体地的新理念,使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起来,课堂合作探究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了,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轻松幸福起来了,学生课后的负担轻多了,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课后更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全面发展自己。 三、领导率先垂,推进新课改,是薄弱学校走出低谷,办学出特色的先决条件。 通过在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听取了三个学校领导的三场专题报告知,它们很有共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均为濒临倒闭的农村薄弱学校,而当今却一跃成为成绩优异,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重视,教改理念有特色的全国新课改名校。二所学校的校长都是新教学模式的创立者,他们带头上课、评课,以身示范,他们既是改革的领导者,也是改革的实践者。我想,一所学校,如是不是主要领导亲自搞改革,用行政的手段推广新的教学理念,单靠教师的自觉和自发的搞改革,它的力度和进展程度可能就较为缓慢。 四、观摩考察学习的反思。 说实在话,“讲学稿”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法,在我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也应用过,但没有取得如此成就呢,反思自己不难发现:1、讲学稿应用检查力度不够,没有像东庐中学那样(当然它的班额人数少,小班制)进行张张批阅,找到学生的薄弱点。2、在“先学后教”时,并没有有效的指导方法,也没有深入下去。3、“当堂训练”强度远不及洋思中学,大量的巩固训练仍以家庭作业形式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因此常出现训练量虽然大,但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因为学生很多人的作业并不是自己完成的,为此今后的在借鉴东庐、洋思中学经验,结合我们的学情,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应当做到:1、从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抓起,课前预习从具体内容入手,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导学目的。2、要提高教学节奏,让学生课堂紧张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手、动脑、动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少刘,只对学生探究弄不懂的内容进行点拔即可,课堂教学讲究目的性和针对性,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本次江苏东庐中学、洋思中学之行,感受之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把学习到的两校的好的教学模式、好经验,结合我们的校情、学情,不断地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2011年4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