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来自中学校园的新闻令人心痛:一是,某县高二女生从6楼坠亡,仅因一名男生送她一箱牛奶和成绩下降两件事情被老师批评;另一则是,某地一名初二男生课间在班级和同学玩耍,推搡中致另一名同学腿部骨折,被老师、家长批评后,喝下农药身亡。 为什么面对“小小挫折”,这些不谙世事的少年竟然采取了结生命的方式去承受?这给学校、社会、家庭以及从事教育研究者们留下深刻的思考。 与此相对,笔者曾听同事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他的亲戚在国外定居,前不久带着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回来探亲,趁闲暇带孩子去古镇游玩,途中,两个孩子一直边玩边跑,不小心滑倒了,也不哭不闹。整个游玩中,孩子不时向家长提出许多好奇的问题,精力非常充沛。如果不当的举止被家长批评,孩子会说一声“对不起”,并及时改正。同事感叹自己孩子无法与其在体质、好奇心、接受批评方面进行比对。 这些事实的呈现暴露了我们教育上的差距和薄弱点,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首先,应该留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只要在成长的导向上,价值观的取向上给予必要的规范,知荣辱、守底线,其他方面家长不必事必躬亲、大包大揽,让孩子像唐僧一样在自己划定的范围内活动,会束缚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第二,要创造条件给孩子必要的挫折教育。课外活动、家务劳动、外出游玩等等,有意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动口,让他们在“风雨”中吃点苦头,“栽点小跟头”。第三,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学校要主动与企业、农村、社区、甚至军营、监狱等社会各界联系,定期组织参观、劳动、体验、游览等,让孩子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第四,要研究孩子的接受心理。根据他们的特点、喜好、需求,新时代接受知识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把知识供应给他们,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俗话说,不见风雨哪里有彩虹。如果不在孩子的教育上来些“供给侧”改革,仍然采取保姆式的“温室教育”,我们的孩子就总是长不大,飞不高,走不远。
(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