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一中集体备课管理制度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伟 更新时间:2012-2-23 阅读:33491次 |
||
(2012年上)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适应新课该的需要,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显个人特长,让备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成为激活课堂活力的关键因素,从而达到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海纳百川: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 二、备课要求 “四定”:定地点(图书馆集体备课室),定时间(各备课组长确定后报送教务处,每次至少备2小时以上),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 “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 三、备课步骤 1.主备先行 备课组长要提前明确主备课的任务,精心制定活动计划;主备教师必须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谋划,写好教案,制好课件,并要求各成员熟悉、钻研本部分内容,以便下周集体讨论。 2.集体讨论 每周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集体讨论。内容为:反馈上周所教内容,讨论下周要教的内容,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时数,教学构思,板书设计、课堂巩固练习等方面讨论;程序为:先由主备概括教材内容、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再由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删减、矫正,最后备课组长总结。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各成员把整改意见写在教案右边留空处。 3.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主要是体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备课组成员在规范的教学设计上,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班上的学生情况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等方面重新形成自己的教案。 4. 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写出教学反思,捕捉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反思,一是捕捉、感悟;二是吸取和改进,并于下周集体议课时交流。 四、过程监控 1、每次集体备课前必须到付爱香或李喜红老师签到,集体备课两节课后到两位老师处签离。付爱香、李喜红两位老师一定要把握时间,备课老师一定不能提前离开。 2、付爱香、李喜红两位老师在 3、教务处3位主任会不定期进行巡查,发现一次扣除当次备课补助,付爱香、李喜红两位老师不按规定登记也要扣除相关登记补助。 4、第4、8、12、16、20周五晚上教务处组织教案检查时把集体备课本上交进行质量检查考核,发现不合格集体备课教案扣除当次备课补助。 五、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 由于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误入歧途……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走过场”。集体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阳奉阴违,经常是草草收场,还未开始便结了尾,内容程序也极不规范。 现象二: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集体备课组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现象三: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集体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在组长的倡导下,他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谓之“资源共享”。他们将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这种做法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捡到篮里就是菜”,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窃为自己所有,美其名曰“集体备课”。 现象四: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学科教学中的“元老”说了算,其他教师往往“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集体备课由一人把持,“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