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当前社会问题,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伍贤斌 更新时间:2012-3-29 阅读:32894次 |
||
联系当前社会问题,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 绥宁县第一中学 伍贤斌 2001年9月26日,在河南省焦作市区,发生的一起令人震惊的杀人命案,以及马加爵事件,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刻不容缓。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联系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教育是这个系统工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联系社会“下岗”现象,加强青少年社会竞争意识教育。 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这个社会主义人口大国开始面临“下岗”的挑战。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的“下岗”问题将非常艰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社会竞争意识教育十分必要。 首先,每一位青少年都应加强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技术,接受今后就业所需的良好教育。能否获得良好教育,不仅决定着个人能否获得理想工作,有时甚至决定着个人能否就业。有些下岗人员的低素质不得不给当代青少年敲响了“警钟”。 其次,每一位青少年都应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增强适应社会,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能力。青少年若在今后工作中遇到“下岗”现象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应产生厌世情结,在竞争中努力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技能培训,以便今后能更顺利地进入就业市场。 二、联系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低龄化,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最佳手段是预防、最好的方法是教育。在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必须联系当今社会的犯罪问题,要有鲜活的犯罪教育实例,使青少年更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合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的,合法的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往往仅一步之遥,青少年稍不慎就会掉入犯罪的深渊,最后给社会造成危害,给自己和亲人造成终生痛苦和遗憾。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现有两点建议:(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预防青少年犯罪抓紧抓好。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这一问题如不能尽快得到遏制和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对此,建议各级党史政府领导要确实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责任意识,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真正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作为当前紧迫而艰苦的政治任务紧抓。 (二)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行动起来,要真正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教育负有重大责任,因此,必须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一项十分突出的工作来抓,争取所有中、小学校普遍办好家长学校。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打骂、娇纵等错误教育方法,倡导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行为影响子女,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等等。(2)加强学校教育。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峻事实告诫我们。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抓好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进一步把学习成绩差,又违法违纪的学生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及时矫正其不良倾向,预防和减少犯罪。(3)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是教育青少年的大课堂,把青少年培养成为21世纪栋梁之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个社会问题上,应该以预防为主,下面提出几方面的预防措施: ——保护性预防:即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犯罪,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堵塞性预防。即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人口流动量大且人口密集区域与僻静、空旷地段的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有效防止涉世之初青年的职务经济等犯罪。 ——控制性预防,即各钟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改造性预防:即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三、联系社会环境问题,加强对青少年“可持续性”消费观念教育。 新世纪,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将更加严峻,青少年所肩负的环保责任更加沉重。在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时,应从青少年消费方式的实际,注重加强青少年“可持续性发展”观念的教育。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对穿饰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从物质消费来看,据调查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心理上的变化大,虚荣心强,面子观念比较强,看到别的同学大手大脚的花钱,生怕别人说自己穷或是小气,于是助长了高消费的心理。从精神消费看,学生学习紧张,适当的娱乐是应该的,但是过量消费就不应该了。有些同学为了娱乐甚至连饭都可以不吃。青少年精神娱乐消费主要体现在上网、玩电游上。青少年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是最强的,当被上网和电游所浸蚀,就难以自拔了,不玩就不舒服,消费由此产生了。知道一个爱玩电游、爱好上网的人消费有多大吗?光是星期天下午他就可以玩掉10多元,有些学生甚至晚上爬出寝室去玩通宵,第二天上课就大睡特睡,既影响学习又影响身体,劳命伤财,一个月就这样用近百元买来了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精神食粮东西。 从调查得出结论是:青少年的消费情况比较乱,铺张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一现象表现范围大,制止难度大,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教育青少年以适度消费代替高消费。要让青少年认识到,虽然中国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却极为有限,高消费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适度消费才是最理想,最具持续性的消费方式,它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其次,教育青少年提供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健康生活为标准,在具体行为上表现为尽量使用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兴起是人类消费方式的一次巨大转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四、联系当今网络方面的社会问题,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教育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作用与影响 《北京青少报》上曾刊登了一篇引人深思的调查结果—《中美孩子上网对比》,其主要内容是:小学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是玩游戏,34.1%是找朋友、聊天,29.1%是发E—MAIL,18.6%是选择软件,5.7%是关注卫生保健信息。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无非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同样是网上的“作业”,再看看美国儿童上网情况。这是美国儿童有线电视广播公司提供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儿童上网67%是为了获取信息,65%是玩游戏,49%是聊天或使用BBS,48%的儿童利用互联网做研究和创造性的活动,46%的儿童下载网上资料。数据表明美国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和创造性工作。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不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上述报纸刊登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在如何对待利用网络的问题上,美国和我国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此同时许多研究结果也不同程度地说明了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双重影响。如:网络可以引领学生进入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开阔知识层面;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在网络中充分展现个人魅力;网络也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使学生获取学习资讯并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但与此同时,网络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影响。据调查,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9.4%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同时网上“垃圾”极易使青少年误入歧途。 还有,学生长时间与电脑打交道,使他们以一种彻底的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个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有些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只会纸上谈兵,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形成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的思维模式,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冷漠化、交往障碍、甚至失去现实社会的生存能力。 (二)网络社会是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这是人类发明与应用网络的根本宗旨与道德目标,因此,全社会却应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教育引导,实施网络文明工程建设,教育学生懂得有利社会、关心公益应是规范网络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是网民应尽的道德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真正成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1、国家以“法”制网。 面对网络信息五花八门,内容杂乱,对于毫无防范能力和意识的教育对象来说,网络不良的诱惑难以抗拒。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法规,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 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使我国的互联网建设和发展向着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立法滞后、无法可依的问题,更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的现象。 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青少年相应地就缺少法律的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就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对于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迫在眉睫。 2、社会以“境”制网。 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们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学校教育力求使学生更多接触到积极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但当学生走出校门,却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上某些负面现象和思想的影响。难怪老师们常说:“学生在学校听的一堂课,不如在社会看的一件事。”尽管此说法有些夸大,但却说明了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应该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吧管理,遏制网络污染的形成和传播。特别要在“营造”上下功夫,要采取多种形式从多方面营造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努力开发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项目,如低票价暑期音乐会或系列文化活动开展周等活动,从而逐步引导青少年离开电子游戏厅,走进音乐厅和剧院,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增长知识。 3、学校以“德”制网。 学校教育应作为网络德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正当的兴起爱好与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结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学校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德育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绩效。 作为教育者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信息,同时,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在政治课中应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最终形成系统的“网络道德”。要教育青年学生增强对全球网络文明化的鉴别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要教育网络用户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培养青少年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家庭以“情”制网。 有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家长中仅有12.7%的人经常上网,其他城市还要少,46.9%的家长完全不会上网。家长们首先要做的是抓紧时间给自己补补课,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 世纪80年代初,电视节目的大发展也曾引起许多父母的忧虑,然而最终人们认识到,仅靠限制看电视是不行的,应该提高质量的、适合孩子观看的电视节目来吸引孩子。同样,我们不能也很难限制网络的使用。在这种状况下,家长所能做的,一方面是适时地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与孩子共同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引导孩子选择和使用合适的网站、网页;另一方面,家长要尽可能在节假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现生活的乐趣,给孩子创造一个多彩的世界,使他们从网络中走出,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 总之,时代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的德育工作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带来了新的课题。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的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开展校园文明建设工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超前的应对措施,以创新的工作方式,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使青少年得到健康成长,并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