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仁 更新时间:2012-3-28 阅读:31372次 

绥宁一中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高一

学科

历史

日期

2011.11.17

周次

第12周

 第18课时

主备人

杨长仁

参备人签名

陈红艳  陶宇明

课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启发式谈话和多媒体手段,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朝气蓬勃、勇于创新的精神;高度的民族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中共的诞生

教学难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具(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启发式谈话和多媒体手段

                 教     学     过     程(通案)

集体修改或个人探究

    一、五四运动

(一)爆发的条件及导火线

    1、国际条件

    ①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斗争的方向。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了重大影响。

    ⒉国内条件

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接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

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起了推动作用。  

   ⒊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经过及初步胜利

         第一阶段:5月4日——6月4日  北京  学生

1、经过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第二阶段: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2、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罢免、拒签

3.历史意义  

    ①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②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具体表现在哪里?

    青年学生是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中,认识到与工人阶级加强联系的重要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认清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本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③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④干部条件——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⑤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成立及意义

    (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会期8天  地点——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个党员.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制定了党的纲领.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纲领在当时是否合适?为什么?(否;因为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缺乏正确的认识)③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指的是什么?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全面概括为5新:思想、阶级、目标、工作方法、纲领新)

3.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任务,就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依据是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的革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大会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一、五四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爆发的条件及导火线          1.历史条件

2.经过及初步胜利              2.中共“一大”成立及意义

3.历史意义                    3.中共“二大”

教学反思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