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仁 更新时间:2012-3-28 阅读:31339次 

绥宁一中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

高 一

学 科

历 史

日 期

2011,12,14

周 次

第16周

第 25  课时

主备人

陈 红 艳

参备人签名

杨长仁  陶宇明

课题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具(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采用谈话讲述法,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

                 教     学     过    程(通案)

集体修改或个人探究

【导入新课】

毛泽东“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那么,胜利之后的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第一目的准备活动)。

【讲述内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①时、地: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合作探究】1:指抗战胜利后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 通过了什么决议?实施了没有?

(2)内容: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合作探究】2: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合作探究】3: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看书P95)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3、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4: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原因:国情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建立:

(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5、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合作探究】5: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

特别行政区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实施群体

少数民族聚居区

港澳台同胞

主要作用

各民族共同繁荣

祖国和平统一

享有权力

无高度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板书设计

布  置  作  业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