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话题作文的逐渐淡出,后命题作文时代即将粉墨登场。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等等形式竞相出现,如: 2009 年高考作文题 有 全国卷 Ⅱ 、宁夏、辽宁、陕西 是材料作文; 2009 年高考作文题 上海、 北京卷 、江苏、江西、 湖南卷 、四川、重庆、山东等省市为命题作文,浙江和湖北市根据歌词或诗歌所包蕴的意蕴进行写作,还有就是根据材料内容,采用填空的形式完成作文题目,如福建等;话题作文只有天津和广东。
【题目展示】
1、镜子 2、风景 3、一念之间
4、花开无声 5、为生命着色 6、让名著滋润心灵
(一)题目带有象征意义或寓言性质的
镜子 风景 花开无声
(二)表达个体生命情感态度的
妆点世界 一念之间
(三)表现对生命的关注和反思的
为生命着色
(四)表现对文化的关注
让名著滋润心灵
教你几招:
一般而言,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作文题目的,大多要注意它的内在涵义,有的赋予了它象征意味,有的赋予了比喻意义,有的带有寓言性质,有的一词多义,让人产生联想的意义。
如: “ 镜子 ” ,作为一个事物,它有 “ 正衣冠 ”“ 明瑕疵 ” 的作用,而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也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唐太宗的 “ 人鉴 ” 论,可谓深入人心。由此, “ 镜子 ” 很早就被赋予了它的象征意义。它具有鉴别、观照的意思。能够鉴别瑕瑜,甚至一切真善假恶皆入其中。这里, “ 镜子 ” 就被虚化了,由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变成一种符号,或者一种思维,或者是一种文化。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文化就是一部 “ 镜子文化 ” 。何为如此说法? “ 镜子文化 ” 说到底就是一种反思的文化。中华民族存在数千年而不灭,与这个民族善于反思,善于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是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历史的演变也就在这种谬误与真理的交锋中不断演绎。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个体生命,要想求得生命的自我超越,又怎能不重视自我的观照与反思?这就需要镜子!其实,镜子有时是自我的观照,有时也是客观的影响。但是,最后还是必须在自我反省、自我观照中合龙。
又如: “ 风景 ” 。这是一个很具有抽象意味的词语,它的外延和内涵都是相当丰富的。从小处讲,可以使某时某地所见之风景,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亦见其趣;从大处说,也可以是一个总体的印象和理解,千里江山,万里水波,都是一种风景。从虚下笔,一人一事,在我们的内心也会形成一种风景,这种风景因为浸染了浓郁的人文色彩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意义。从理趣着眼,磨砺与可以探讨美丽的风景后面所面临的诱惑与困境,磨砺与抗争,进而上升到对人类自身生存空间的忧虑与反思。
再如: “ 花开无声 ” 。从感性上理解,这个词组带有描写性质,表现的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却又极易让人忽视的客观存在。花儿的开放总是静寂无声,没有锣鼓的喧嚣,没有爆竹的聒噪。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某个时候,在我们不经意的某个瞬间,将花瓣轻轻绽放。从理性上来讲,这种方式包含了一种默默无闻的谦逊美德,呈现给世人的确是世间的万紫千红,一派生机!进一步追溯,世间很多美丽故事,动人传说,不都是用这种 “ 花开无声 ” 的方式,演绎着它们的神奇?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千百年来,那些为民族兴亡,国家独立而英勇牺牲的人们,正是他们,用他们平凡朴素的行动,书写了一个伟大民族虽历经沧桑,而奋发依旧的不老神奇!
抒写个体生命的美丽,表达自我对世界的真诚感悟,是历年来高考命题一个永不停止探索的主题。
多年来,我们就大力倡导学生作文要 “ 以我手写我心 ” ,抒写自我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悟,用自己的独到眼光,个性化的思想,来展示个体生命在纷繁芜杂的外部世界里所表现出来独特魅力。
如: “ 妆点世界 ” 。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它反映了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甚至奢华的时代,我们还是需要对客观世界的关注和体验,用柔弱却不孱弱的笔墨抒写个体生命对世界的真诚感悟,我们充满希望,也不乏痛苦,我们真诚面对,也不乏诚信打折,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困惑和无奈。热闹散尽,铅华褪去,我们需要用什么来改变这个世界?或者,能为这个世界作出属于自己的、哪怕无不足道的改变,世界将会为你作出怎样的回报?从感性来思考,奉献、爱心,真诚、善良,朴实、厚道,所有这些人类文明中的瑰宝,都可以成为入题,进入我们的写作视野。我们用善良妆点世界,世界会因此而更加善良,我们用真诚来妆点世界,世界因此而更善良 …… 从理性来考量,植一棵树,种一皮草,载一圃花,世界会因此多点氧分,多一缕清香,少点汽车污染,多点 “ 绿化 ” 生活,世界会因此而更加美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力,往往能收到以小见大的神奇效果!
表现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
如:“ 为生命着色 ”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母题,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与之关联。历年高考,也不乏对这方面的关注。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竞相吟咏,并为之倾倒的主题。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表现的对生死的反思,站在哲学的高度,透视了 “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 的生命所包蕴的无奈,却又不轻言放弃的执着,及时行乐中饱蘸了对生命的无限留恋于热爱,不啻为一曲生命的赞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清新的笔调,传达出深沉而执着的生命情怀,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千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青年才俊那高昂奋进的激荡情怀!
今天,当我们伫立街头,眼看着一幢幢高楼平地拔起,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人们在寻求生命的过程中却丢失了生命的本真。庸庸碌碌与平平淡淡为伍,勾心斗角和卑鄙浅陋相伴,甚至真诚善良与奸诈丑恶相随,生命的容颜已是极度的扭曲。我们需要为我们暗淡的生命重新着色!生命需要红色,这样生活才有激情的燃烧,生命需要黄色,这样才会充满温馨,生命需要绿色,这样的生活才会有诗意,生命需要紫色,这样的生活才会充满魅力。生命需要各种色彩来滋润,这样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这个命题作文,如果从 “ 虚 ” 来立意,可以讲 “ 着色 ” 理解成为生命加油,生命需要不断地充实,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不断地超越。如,生命中多点才真诚,多点善良,多点信任,多点朴实,等等,不一而足!从 “ 实 ” 处立意,则可以叙述一个故事,阐明一个道理。 “ 着色 ” ,则可以理解为学一种实际的本领,掌握一种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造福社会,也可以寻求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生命也因此而更加美丽。
表现了对文化、文学的关注。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学 文学则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确切地说,文化涵盖了文学,或者说,文学是文化的一个方面。
如: “ 让名著滋润心灵 ” 。这个题目有几个地方在审题时需要注意:一是 “ 名著 ” ,如果不是名著,或是随便选取的一篇文章是不符合要求的,二是 “ 滋润 ” , “ 滋润 ” 就是一个影响逐渐深入、渗透的过程,三是 “ 心灵 ” ,不是外部的影响,而是深入内心,要有个人真切的感悟。
如读《三国演义》,诸葛亮的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的奉献精神,在当代也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读《巴黎圣母院》,我们会为卡西莫多的真挚善良而洒一掬同情的泪水,可以是钦佩,可以是赞颂;读《堂吉诃德》,我们会为他的执着,为的积极进取而感动,读《高老头》,让我们看到了金钱掌控一切的背景之下人际关系竟是如此地冷漠,还有深沉的父爱,打动人心,但是因溺爱而导致的家庭悲剧就是警钟长鸣;读《大卫 · 科波菲尔》,我们会为主人公的 真诚、直率的品性,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而深深打动;读巴金的《家》,我们也会为主人公追求光明、幸福的生活而作出的艰苦努力而感慨不已。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那是经历无数的生命为之拼搏,为之奋斗,甚至为之流血牺牲而换来的。
文章只有在审题立意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思维更为开阔,一些闪光的念头才会应运而生。很多学生考试时拿到作文就写,想到哪写到哪,缺乏整体构思,有时快完卷才知道不合题意,一条路走到天黑,这样的惨痛经历是值得后来者认真反思的。
(本文发表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网,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第七中学杨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