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政治研讨会汇报材料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5-18 阅读:32901次 |
||
2012年高考政治研讨会汇报材料 付立喜 一、考纲解读 (一)命题思想 “以能力立意、以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 1. 这里的“能力”,是指大学学习所必备的学科能力。 这里的“立意”是指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也就是命题者想要考查的问题。 2. 所谓“以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是指每个高考试题都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或者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社会现实问题。 (二)考核目标 1. 命题依据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2. 考查目标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能力要求 新课程考纲对政治学科四种能力的考核要求并没有改变,但不再分能力层次,而且提法更加具体明了。每一能力要求下面,都分了三个层次。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内容要求 从全国统一的新大纲看,其考试范围分为五个部分(四个必修加时事政治),共列举了256个考点,其中经济生活82个,政治生活51个,文化生活42个,生活与哲学79个,时事政治2个。 (五)题型示例 比较2011年考试说明,2012年变化最大的是“题型示例”有所调整,保留了原有的“计算题”、“气象预报题”,“核心价值体系题”、“气候评估报告题”、“圆明园题”,增加了“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题”、“妈祖文化题”。数量还是选5非选3,共8道。 二、主题分析 (一)导向性问题 所谓导向性问题是指能体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要求、和平发展主题要求的重大问题。 (二)专业性问题 所谓专业性问题是指专业人士从专业发展和现实要求的角度看比较关注的问题。 (三)科学化问题 所谓科学化问题是指业内人士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不存在科学性争议的问题。 (四)常态化问题 所谓常态化问题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必须面临的问题。 (五)生活化问题 所谓生活化问题是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或人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012年高考值得关注的高考主题 经济生活模块 1. 扩大消费需求(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扩大消费需要的意义;最新举措) 2. 企业创新提质(企业经营模式;企业品牌建设;企业自主创新;社会责任) 3. 投资方式选择(民间借贷危机;金融改革;合理理财投资) 4. 改革分配体制(收入分配公平;效率与公平关系;建立长效机制) 5. 财税政策调整(最新财政政策;最新税收政策) 6. 调整开放格局(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开放型经济;入世10年) 政治生活模块 7. 尊重公民权利(网络民主;参与政治的途径;民主政治的发展) 8. 规范政府履职(政府自律规定;坚持依法行政;严格问责制度) 9. 发挥人大政协作用(人大会活动特色;人大代表的作用;政协活动及作用) 10. 加强党的建设(党代会选举;迎接十八大召开;政党制度—辛亥革命) 11. 致力和平发展(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文化生活模块 12. 正视文化影响(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13. 加强文化交流(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交流借鉴融合) 14. 发扬优秀传统(传统美德在今天;两岸文化交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15. 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6. 推进文化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生活模块 17. 关注民生焦点(就业;社保;发展教育;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等) 18. 建设两型社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 19. 科技改变生活(现代科技成果;网络技术发展;诺贝尔科学奖成果) 20. 重视安全生产(矿难事故;交通事故;工程事故) 三、试题建构 (一)高考考题建构 (二)考题答案建构 高考在非选择题作答的时,应该注意: Ø 答案的针对性 Ø 答案的知识性 Ø 答案的具体性 Ø 答案的完整性 四、复习方略 复习目标:建构高效复习课堂,少做无用工,不去帮倒忙。 高考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经济生活》模块 1. 经济学复习中的主要问题 Ø 弄清经济学理论成立的前提 Ø 注意知识的有效迁移 2. 经济学的两条主要线索 Ø 明线——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活动的背景(条件)。 Ø 暗线——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3. 经济学在高考中 (二)《政治生活》模块 1. 政治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Ø 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公权利或权力的体现 Ø 正视人们对民主政治的企盼与现实中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种种因素之间的矛盾。 2. 政治学的两条主要线索 Ø 明线——不同主体(公民、政府、人大、政党、政协、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在当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Ø 暗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3. 政治学在高考中 (三)《文化生活》模块 1. 文化生活的主要问题 Ø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Ø 文化对历史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独特功能。 Ø 传承并弘扬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2. 文化生活的主要线索 Ø 明线——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与建设。 Ø 暗线——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3. 文化生活在高考中 (四)《生活与哲学》模块 1. 生活与哲学中的主要问题 Ø 哲学与科学 Ø 哲学与人类的活动 Ø 哲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2. 生活与哲学的两条主要线索 Ø 明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Ø 暗线——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哲学在高考中的主要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