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写作训练的加强法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5-25 阅读:33052次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的加强法

绥宁一中    英语组    申芳芝   

【摘  要】英语写作能力是高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点,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已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基础训练

      英语写作能力是写作主体(作者)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体。 英语写作是探索用书面语言完成思想表达的一门艺术,它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语言的输出阶段。英语写作能力是指用书面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英语写作是人们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从长期记忆的仓库中撷取思想和语言材料并按一定的目的和规则把材料组织成英语文章。其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英语写作又是一个用英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英语写作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两种能力:一是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即英语表达能力;二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能力。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应从高中学生常见的语写作错误来总结如何加强高中英语写作的基础训练。

    (1)母语干扰问题。学生在学外语之前,已经熟悉了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时受汉语词汇和语义知识的影响很大。在英语写作中表达方式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或思维习惯,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强行组成词句,在写作中出现大量的“中文式英语”。

    (2)缺乏整体性。学生的语篇布局能力较弱,不懂得在写作中使用语篇联结手段将写作主题有机地连接,意义很难连贯加强词汇训练:词汇是文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很难写出好文章。同时,词汇选择是否准确、贴切,对于文章是否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加大单词的对比教学,也应有意识地介绍英语成语让学生掌握。重视常用词汇、词组和句型的基础训练,例如:学到 be in trouble 这一搭配,我们就补充ask for trouble, get into trouble, make trouble, have trouble in doing sth., take the trouble。

    我们也应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写作训练:

 1.加强听力训练促进写作 。我选用《新概念英语2》作为听力训练教材。该书选材多样化,有小故事,对话,英美家庭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人 物介绍;语言地道,由英美人士朗读,语速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学生用过之后,扩大了见闻。具体做法是:事先提出每课生词,让学生在课后反复听课文内容,并逐字逐句写下。 教师将该文念一、二遍,让学生听写,教师收上来查阅,加以评讲。通过这 种训练,学生听力有了较大提高,表达能力也有了较大进步。

2. 加强句型训练。句子是文章中表达思想的最基本单位,在交际中,同一意思可选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所以我们要加强句型练习、造句练习。造句练习可以和词汇教学、句型教学以及语法教学相结合,还可用连词成句的形式或用译句、仿写句子等其他诸多练习形式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手法、句式表达同一意思,使写出的文章生动活泼。一句多译能开拓思路,即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为表达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言材料。围绕五种基本句型反复训练。五种基本句型是①主语+系动词+表语;②主语+谓语+宾语;③主语+谓语;④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⑤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笔者在教学实践发现,在这五种基本句型当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是第一种和第五种,因此,加强“系动词”和“宾语补足语”这两个语法概念的渗透是学生掌握地道英文句式的关键。 

    (3)加强语篇衔接训练。如何才能使一篇文章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呢?关键是在于正确运用英语衔接方法。一篇文章语意连贯、符合逻辑,离不开一定的语篇衔接手段。可以教会学生为了避免行文漫无目标,保持段落的整体统一,以有效地表达思想,可以考虑给段落设立主题句来统帅全文内容,给文章列出提纲。 

      写作是一个如何寻找最有效的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造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尤其用第二语言写作,更具有挑战性。它不仅能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写作能有效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在化。写作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对写作能力的训练亦应采取不同的题型和不同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尤其要注重学生基础训练。

(此文在2011年参评中国当代教育学会论文大赛获贰等奖)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