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法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5-25 阅读:33070次 |
||
绥宁一中历史组:陶宇明 摘 要:在素质教育大趋势的推动下,新课改应运而生。新课改不仅给我们历史老师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自我发展的契机。我们只有抓住这次契机,努力实自身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紧跟历史教学的时代步伐;才能在对多元化历史教学法的探索中,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课改 多元化 历史教学法;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 2008年我国除西藏外所有省区都开始实施新课标,进行新课改。到现今2011年为止,新课改实验已风风火火走过三个年头。这三年,新课革已取得了不小成绩,特别是在市镇学校中推广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鉴于我国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新课改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有效推广和落实。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学校、老师为了升学率,学生为了挤进好点的学校,都大行题海战术,老师灌输知识学生一股脑全盘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大有市场。因此,新课改进展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新课改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新课改无疑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应该主动把握契机,努力实自身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升级转变。 在师范大学学习阶段,我通过历史教学法课程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此阶段的学习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大学毕业到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几近两年。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一边向资深教师讨教教学经验,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来深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钻研新课程标准,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教学的特定规律以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历史教学法。本文拟从这近两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出发,对新课改背景下多元化的历史教学法做初步的探索。鄙人的一管之见且做引玉之砖,望同行朋友们批评指正。 依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之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然而很多人对历史学科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解。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老师满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因此有些学生会觉得历史课很无聊而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历史学习中需要记忆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很多,因此有些学生会觉得难记忆而产生厌烦心理。另外,在大家的概念里历史不属于三大主科,因此有些学生会觉得历史课没那么重要,往往对其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忽视心理。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消除了大家的误解,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法,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多元化的历史教学法必将必将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不爱学不乐学,我们做老师的就要寻求多元化历史教学法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也有过类似的言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使学生由不爱学转变为乐学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1、语文教学法 自古文史相通,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历史课和语文课有很多共性,我我们可以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可以借用语文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腔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辛亥革命时老师可以表现出激情豪迈的一面,学习列强侵略时可以流露出沉痛悲愤的情感……除了改变一成不变的语音语调,我们还可以在语言上下功夫,由照本宣科的复读机变成风趣幽默的故事大王。历史教师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加上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讲述出信手拈来的历史素材,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这样方能收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的神奇功效。 2、直观教学法 历史在时间轴上是属于过去,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而且历史不能重演。学生除了可以直接接触到少数历史遗物和历史遗迹外,绝大多数的历史事物要依靠间接的手段才能在脑海中再造其形象。因此传统的历史课堂很难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这一桎梏。直观教学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有助于恰当地再现历史情景,创造历史氛围。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恰当的运用表格、挂图、实物演示等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手段以改变光靠语言讲解的传统教学方法。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直观教学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推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老师将精心制作的电子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马上就能够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计算机多媒体还可以播放影视资料、纪录片等素材,把充满个性色彩的历史人物、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件、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历史现象“真实的“或“近似的”展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中国科技发展”时,可以播放剪辑好的神五、神六、神七发射的真实场面,向学生再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雄伟场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我国科技发展进程的认识。 除了语文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外,还可以运用分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辩论赛法等方法来丰富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又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警惕,以防落入为新而新,为方法而方法,为兴趣而兴趣的陷阱。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历史老师们勇于尝试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的教学方法,结果有些是本末倒置,是买椟还珠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最不能忽略的是落实教学目标这个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学方法不是课程的全部,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 针对学生认为知识点太多,难记忆的情况,历史老师可以通过知识串联法、点面交叉法等方法把历史学习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1、知识串联法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但一般都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要素讲不清,学生就会一头雾水,茫然无知。我们可以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铺展历史进程;以事件的性质为线索来分门别类。厘清基本要素后再来抓住历史线索。历史线索可以是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性质的演变,科学技术的革新等等。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我们用历史线索把基本要素和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就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串联法。在知识串联法的运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史观。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因他的负面影响而抹杀他的历史功绩,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又比如,在以社会矛盾为线索时,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清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 2、点面交叉法 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一个个散落的知识点会觉得不知所措,需要我们引导其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然后通过以 “点”带“面”的方式形成多维知识结构图。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我上课时,在适当的时机会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中国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期其它国家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公元1-2世纪,东方有个东汉帝国,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封建制帝国,后者是个奴隶制帝国。这样就能使学生知道在同一历史时间之内世界都有哪些事件发生,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全局。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身边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借此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虽然不是三大主科,但也有着自己不容动摇的学科地位,历史学习是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历史课的重要性,忽视历史课,基本上做不到提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复习。学生不提前预习,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的基本内容的方法来弥补。在自我阅读前,我一般会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才能让阅读有的放矢。同时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段来抓中心,把握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线索,提出疑问,做好笔记。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后再来学习该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往往会做到事半功倍。而针对课后不复习的情况,我上课时一般会先拿出三到五分钟与学生一起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借此来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不是老师的一场“独角戏”。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几种历史教学方法并不是万灵丹药,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做出恰当的选择。并且没有一劳永逸的备课,在每一个新的学年和新的年级到来的时候,摆在教师面前的都是崭新的工作。我们需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此文参评湖南省教育科学院组织的论文大赛获叁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