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努力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昌达 更新时间:2012-6-4 阅读:32371次 |
||
绥宁一中 肖华平 我校地处湘西南边陲, 占地面积224亩,学校建筑总面积67927平方米,教学用房面积43315平方米。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17人,在职教工220人。漫步校园,高处绿树成荫,光影参差;低处绿畦满园,花草竟芳;校园内四季鸟语花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令人心旷神怡。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嗅着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聆听师长语重心长的教诲,心中自会油然而生一种勃勃向上的激情,一种为美好人生为理想积极拼搏奋斗的力量。所有这一切,皆源自我校努力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一, 校园绿化常抓不懈,成效显著 我校地处小山坡上,校园原为荒山黄土地。自建校以来,历届领导班子就非常重视校园的规划、绿化工作。为保证校园植被绿化,学校成立了后勤副校长为组长的校绿化管理小组,具体负责绿地变动、占用的审定,绿化的规划、改建、添置的制定等,并制订了绿化考核标准、落实考核制度,实行每季实地考核。注意依托原有土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科学构思,精心设计,努力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我们本着立体平面、软硬覆盖、乔灌高低、常青落叶、庭院景点和花草树木结合的方针,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我校加大了校园绿化的力度,每年至少要投入近五万元搞绿化。现在绿化面积为99606平方米,绿化率达到66.7%,除了硬化的道路外,都被绿化,形成了树、草、花相映成趣的园林生态化的校园格局,建成了绿树环绕、碧草如茵、鸟语花香的生态化绿色校园。因此我校先后被评为邵阳市“花园式” 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二,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人文生态氛围 近年来,我校在全面绿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人文气息,润物于无声之中,融校园、花园、乐园为一体,集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努力打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有助于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减少逆反心理,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达到隐形育人之目的。 1, 修建了主题雕塑:在校门口的内侧,矗立着主题为《未来》的雕塑,其后面的保坎上贴上了精美的内容为《弟子规》的陶瓷。跨入校园,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2, 修建文化走廊:如利用主干道的200多米护墙,在其上用瓷砖烧制了精心摘选的古诗词、名人名句,使学生每天与名人对话,无形之中受到熏陶。 3, 修建文化凉亭:在教室后及学生公寓前,修建了桃李亭、劝学亭等,这些地方既是学生休息的好去处,更是学生受教育的好场所。 4, 新增了名人头像群:在办公楼前的中心花坛四周,树起了古今中外的11尊名人头像雕塑,在每尊头像下面都刻有名人名言。师生置身其中,敬仰之情由然而生,心灵得到洗礼和净化。 5, 主要建筑物,都悬挂了与其用途和特点相关的标语牌,如图书馆就悬挂了“师古今圣贤,读中外益书”,在办公楼悬挂了“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其中一栋教学楼悬挂的是“爱生敬业务实,尊师勤学创新”,在体艺馆、运动场,绘制了与运动有关的各类图案和警句。 6, 新增了各类高档次的文化宣传橱窗近五十多处,在各教室内悬挂了学校统一制作的名人语录。 三, 大力提升环保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校园 为打造生态校园,我校一方面在软件上对学生加大环境教育的宣传,传授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技能水平和环保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在硬件上,我校通过对一些生活设施的环保化改造,从而使校园成为资源节约与人文和谐的生态系统。 1,结合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传授环保的知识与方法,使学生懂得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参加到环保中来。 2,结合学生的养成教育,将环保落实到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上来。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少一个脚印,多一片绿意;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支笔;垃圾分类投放,饮料瓶用时收集。 3,组建了学生环保志愿服务队,一方面宣传环保知识,另一方面不定期开展环保活动。这样通过一点带面,推动了学校环保意识的大提升。 4,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学校关闭了校办造纸厂。尽管学校要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减少了污水的排放,也根除了锅炉对学校环境的破坏,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拥护。 5,学校投入资金改锅炉为空气能给学生供应热水;将教室、寝室内的白炽照明灯改为节能的日光灯;改楼梯间的长明路灯为声控灯;改校园内长明路灯为节能灯,并根据学校作息时间的变化对开关的时间进行调整;在每一栋楼的厕所都安装了节水器等等。这样不仅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浪费,而且减少了学校的财务支出,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效果。 6,学校目前正在建造无公害垃圾处理站,使垃圾变废为宝,为学校绿化提供有机肥。 (此文在2012年湖南省教育协会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壹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