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一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的指导意见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3-9-13 阅读:30897次 |
||
学校本着“明德树人,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的办学宗旨,遵循“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办学思想谋求更高发展,对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组建有效的德育网络,保障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 学校成立德育“五线”队伍,即党总支—团委—团支部、学生会—政治育人;分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管理育人;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任课教师-教书育人;分管后勤副校长-总务处、食堂、宿舍-服务育人,校务会-社区-家长-三结合育人,提高全员育人水平。 2、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 (1)建立师德考核制度:对于言行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职工实行一票否决,不评先、不评优。 (2)建立教师学习制度:学校要长期保持组内学与学校组织学相结合的每周学习制度,内容从党的大政方针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成长到教师的专业发展等。 (3)建立反馈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评价。通过家长会,组织家长对教师及学校进行评价,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及时改进工作。 (4)强化榜样的作用:以服务学生为根本,结合学生心目中好教师标准,开展评选“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活动,激励教师讲奉献,树服务意识,强化师德素养;讲钻研,树责任意识,强化业务能力;讲合作,树大局意识,强化团队协作;讲务实,树创新意识,强化管理水平,提升人格魅力。 3、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 (1)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各班都要设有符合本班特色的学生量化考核表,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每周汇总,学期总分计入学业成绩并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依据。 (2)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每周有小结,量化到班级;每月活动有主题,形成制度;全年工作有结果,评出优秀学生、十佳学生,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使学校长期保持文明、卫生、向上、规范的良好状态。 (3)营造德育教育氛围。为达到育人的目标,学校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在软件设计上,力求让校园内的每一处设计蕴含教育的思想,融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为一体,师生们自主设计自由发挥,一班一特,一舍一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会说话,每一处花草能启智,每一个空间能放彩。 (4)爱心教育从实际做起。学校工会牵头成立扶贫帮困基金,组织师生为患病学生及特困家庭学生捐款捐物,到困难家庭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学生中弘扬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精神。 (5)法制教育形式多样。学校聘有法制副校长,定期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到戒毒所参观、开展违法人员现身说法等活动,提高学生守法意识和法律素养。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潜能,但是也存在很多困惑。 学校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学生是作为独立个体,有着个别差异、有着独立情感的人而存在,表现在德育内容的设置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与选择上,很少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同时较少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以老师“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训练。学校教育在一个理想化的空间进行教育,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同时另一方面社会上各种不良的东西诱惑着未能分辨是非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常常有着这样的抱怨“5天的教育不及2天的放松”,“苦口婆心的教育不及一二句同伴或其他人的教唆”。我们的学校德育似乎已经走在“死胡同”中,我们越来越觉得学校德育必须走出一个机械化、程式化的模式,通过科学的系列德育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责任感意识的规范文明的现代公民。 基于以上考虑,我校确立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以德育为引领、以人文为载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师生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经过三年努力,构建一套人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1、理论依据: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通过学校德育建设,改变学校精神、改变教师价值追求、改变学生人生目标,最终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 2、实施思路:“抓德育,促发展”。 一是以德育建设为抓手,突出强调学校工作中的德育引领作用,把学校德育传统特色作为项目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将人文教育与德育结合,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科技与人文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二是在建设工作中,通过德育提高学校办学价值追求、提升教师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建立学校发展的新的、强大的动力机制;通过人文特色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提高师生的生活情趣,运用人文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形成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 3、实施策略: 在管理上,采取“五线”网络管理的模式; 在内容上,体现人文结合; 在方法上,强化德育的显性与隐性教育; 在实施上,采用课程化管理; 在手段上,探索“学科德育”; 在保障上,加强教师培训,坚持科研先导; 在做法上,借鉴先进理念与先进经验并发挥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 4、措施: (1)围绕“做有道德的人”,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诗文朗诵、毕业典礼和成人仪式等活动形式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爱老师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以读书交流,立志成才讲堂、青年论坛等形式开展立志成才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以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形式开展德育系列教育活动。 (2)围绕“过有道德的生活”,构建人才成长的学校环境。教育是以文化育人,教育学生的最高境界是教之于无痕、导之于无形。陶冶情操、影响精神世界,讲究的是潜移默化之功。因此确立基本思路:规划“长远”着眼“现在”;启发“明理”重在“导行”;完善“他律”倡导“自律”;注重“培养”兼顾“矫正”;抓住“学校”关注“家庭”;强化“行为”形成“文化”。 (3)围绕“建设合乎道德的班级课堂”,推动课堂和班级改革创新。鼓励教师精心培育课堂教学文化,具体包括以爱育爱的大爱文化、以鼓励为主的激励文化、以主动参与为主的互动文化、以敢于质疑为主的创新文化,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落实。 (4)围绕“建设道德学校”,完善学校新的课程体系。尝试开展人文讲座、诵读和名篇欣赏课程、校本国学课程等人文特色课程;军训、义工、社会问题调查等社会综合实践课程;书法、剪纸、民乐、民族舞蹈、武术、球类等传统艺术体育类课程。 5、德育教育的实施者: 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都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对学校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应该进行管理和指导。职工重点应全心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用优良的服务去感染和带动良好校风的形成;教师除认真组织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外,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和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每次的评教活动中,与学生思想的沟通将作为教师考核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真正达到全员育德之目的。 2013年8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