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之五:如何理解“从严治党”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党总支 更新时间:2015-6-23 阅读:35849次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分析新时期党的建设基本态势与客观要求,自觉运用党的执政与建设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在“从严治党”前面加了“全面”两个字。“全面”这两个字加得很关键,也很必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这个党该管了,30多年过去了,我们面临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十分紧迫。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把从严治党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用纪律管住大多数。

从对象上看,“全面”就是管党治党要全方位、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任何人违反了党纪国法,都要依法惩治,绝不能手软”,“不管级别有多高,谁触犯法律都要问责,都要处理,我看天塌不下来”。全面从严治党是把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既着眼于8700万党员中的每一个,又着眼于400万各级党的组织中的每一层。“全面”就是管党治党要全方位、全覆盖,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在其中、不能例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查处了一批省部级领导干部,涉及地方、部委、国企等不同区域和领域。在中央高压反腐的态势下,一些曾在社会上流传的“潜规则”被打破。周永康、徐才厚、苏荣、令计划等人的落马表明,所谓的“刑不上大夫”、“官官相护”之语,以及“官当到一定程度就进入了保险箱”之谈,不过是一些人的猜测与臆想,与我们党的反腐主旨不合,与中央的反腐决心不符。倪发科、郭永祥、赵少麟等人的落马,打破了一些领导干部“退休即是平安着陆”的美梦。以“猎狐2014”专项行动为代表的国际追逃追赃部署和行动,打破了一些人认为“国外就是避罪天堂”的幻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景春华、栗智、仇和、徐建一的相继落马,又打破了“盛会不打虎”的传言。所有这些,体现了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反腐败没有禁区。党内决不允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甚至凌驾于党章和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

  巡视监督和派驻监督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实现巡视派驻全覆盖,就是要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做到无死角、无禁区、无盲区,体现从严治党的“全面”要求。在巡视监督上,中央巡视组聚焦中心、创新方式、加快频次、增强力量,去年已实现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巡视全覆盖,今年要实现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巡视全覆盖。同时,以中央巡视为主体、省区市和中央单位巡视为基础的巡视工作格局正在形成,正在实现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指出,巡视工作不能看人看地方下“菜碟”,对领导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不能投鼠忌器,要全部扫描。在派驻监督上,前不久,中央纪委新设7家派驻纪检组组长,分别赴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任职报到。这是党的历史上,中央纪委首次向党的工作部门和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派驻纪检组,是实现派驻全覆盖的重要一步。在新设的7家派驻机构中,全国人大机关和全国政协机关实行单独派驻,其他5家单位实行归口派驻,共涵盖53个部门和单位,派驻全覆盖进一步彰显。

  从内容上看,“全面”包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管党治党的思路和举措

 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全面”,包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管党治党的思路和举措,即从改进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作保障,用信仰塑灵魂,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标本兼治、固本培元,既勾勒出习近平总书记管党治党的新思想,也构成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探索。

 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外化,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传统。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这是作风建设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

 面对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典型的不正之风,新一届党中央以加强作风建设开局起步,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带头改进作风。随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跟进,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鉴于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和顽固性,我们党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从改进作风入手,不仅可以有效遏制不良作风蔓延,带动民风社风转变,密切党群关系,还可为解决党内其他一些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消极腐败的危险,是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必然会造成亡党亡国。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中央冷静研判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直面突出问题,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反腐败持续发力,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也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激发其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热情。

 作风建设与惩治腐败“双轮驱动”,使很多领导干部现在“不敢腐”了。但如何把成果保持下去,让暂时变成长期,让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常态,打造“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就要靠制度。无论是构建转变作风的长效机制还是制度反腐,其指向都是依规管党治党,这也具有根本性和权威性。

 靠制度管行为毫无疑问是管用的,但仅仅管住行为是不够的,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治行”更要“治心”。“治心”,就在于用信仰塑灵魂,因为信仰对于政党具有根本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信仰的重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教育上,更要体现在组织行为上。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中央提出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同时,把反腐败上升到理想信念层面,认为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价值观的较量。

 从改进作风入手,密切联系群众,使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通过反腐败发力,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塑党的形象、重构政治生态;用制度作保障,打造“不能腐”的长效机制;用信仰塑灵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这一系列管党治党的重要思路和举措,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

 

  从方式上看,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纪律,是依规管党治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党的观念淡漠,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全会上,分别提出严明政治纪律,要求加强组织纪律,今年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对加强纪律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行了深刻阐述。由此可见,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使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和底线,保证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把纪律立起来,主要是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上,我们注重制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严密性与科学性,也注重制度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让制度不仅理论上讲得通,更能在实践中做得到。2013年颁布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提出,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并且明确要制定和修订一批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今年要抓紧修订廉政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制定实施细则,研究修订行政监察法。党的纪律和党内法规为依规管党治党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保障。

 把纪律严起来,关键在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党的各部门和各级党委都要自觉承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发现违纪苗头要马上去管,平时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党纪教育,严格监督管理,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否则就是失责。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破法”者,无不从“破纪”始。纪律才是管党治党的底线,而不是法律。纪律要严起来,要管全部,才是全面从严治党。纪委要用纪律衡量党员干部行为,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守住纪律这条底线,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及时处理,绝不能养痈遗患、放任自流。(作者:中共中央党校 辛鸣)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