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仁 更新时间:2012-3-12 阅读:31782次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绥宁一中 杨长仁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回顾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为新的民族主义浪潮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近代民族主义 民族自主 民族开放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指同一人种的社会成员对自己所生活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的认同,即社会成员对这一共同体的忠诚心理状态。在不同的环境下,民族主义具有不同的形态。传统观点认为:近代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及关系的指导原则。资产阶级把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本民族中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在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对其他民族采取歧视、压迫的政策,并经常制造民族纠纷,破坏不同民族的劳动人民之间的团结,企图以民族斗争掩盖阶级斗争。但在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的民族运动中,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它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勃兴于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困境,士大夫中的先进分子喊出了保种、保国、保教的口号。

20世纪初,“民族主义”终于成为专有名词,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成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理论基础,指导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时的民族主义较大程度地突出了大汉族主义,同反清革命紧密结合,当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之后,民族主义倡导者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达到,五族共和已实现。

然而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民族问题中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突出来了,反日斗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等又将民族独立、民族自主、民族振兴等问题尖锐地提出来了。中共的建立和国共第一次合作将民族解放摆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特殊地位。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民族主义达到高潮,此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民族投入规模空前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更自觉的是从实际出发,以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成熟为标志,从事民族化的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建设,给民族主义注入了新活力。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基本实现政治统一,民族主义较多地体现在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上。

70年代末以来,逐渐打破了僵局,形成了新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又出现了新的民族主义浪潮。

近代民族主义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早熟”的民族主义,其表现在:

一、脱离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直接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来判定民族特点和命运。近代中国缺乏较稳定的民族经济架构,缺乏民族统一市场,民族主义的倡导者本身缺乏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经济实力。

二、将建立民族国家视为民族主义的中心内容。缺乏经济基础的民族主义就是集中全力进行政治斗争,乃至军事斗争。《浙江潮》第一、二、五期《民族主义论》中“民族主义”的定义是:“合同种,异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是曰民族主义。”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将民族主义确定为中国革命的首要目标,其核心正是组建民族国家:“凡民族被同一之感,蒙具同一之知觉,即相亲比以谋生活矣,其生活之最大者为政治上之生活,故富于政治能力之民族,莫不守形造民族的国家之主义。此之主义民族主义。”

三、将民族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将尊重传统文化等同于文化守旧,排斥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再造。这种文化保守主义主观上是要增强民族在精神上、文化上的凝聚力,但常常又阻碍了对传统的突破,约束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民族主义的高潮,又与抗击外国殖民主义、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直接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向近代民族发展过程中,呼唤民族主义的动力主要还是面对外部威胁而形成的民族危机,而民族内在的近代化需求还很稚嫩。

在外动力大于内动力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内形成了两种取向不同的社会力量:一是要求在救亡中发展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世界化的先进或新型知识分子;二是要求保护原有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方式,并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前者的一直是主力军的广大农民和其他社会成员。基于以上特征和原因形成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也就出现了双重作用:一是民族救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政策上、文化上更为紧密的结合;二是长时间重政治、军事斗争而轻民族统一市场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妨碍中华民族以健全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常规的途径同外部世界建立 联系,不能吸收先进成果促进自身发展。这使民族自立性与民族开放性形成对立。

从旧的民族主义转向新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就要将重心置于本民族自身发展、变革、改造旧思维、行为,摘掉排外主义、保护落后的帽子,将是否有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做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从冷战局面和较长时间的封闭状态中惊醒过来,面对西方蜂拥而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掘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资源,寻找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一种具有更加开放态势的新型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是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适应世界格局的变化,积极运用世界文明的各种成就来发展自身,以更有力地走向世界的民族主义。

参考文献:

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2、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

3、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7

4、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教出版社,1997

5、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岳麓书社,2003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