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
提问:西汉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与秦不同的措施?教师指出秦朝时,设立郡县,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
2.王国问题和推恩令
封国在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威胁中央,出现了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力量,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朝中期
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史权力的增大,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出现。唐朝虽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最终被藩镇所灭。
三、北宋
设问:“假如你是赵匡胤,建立政权之后你会怎么办?”
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解决的办法是“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所以,宋初首先剥夺节度使的兵权,充实禁军,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加强了中央集权,重点就是改变唐朝后期以来“君弱里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但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四、元的行省制度
设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河北、山东、山西归中央直辖;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直辖。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本课小结】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