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1、原因
(1)阶级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民族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
2、兴起和发展
(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
(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
(3)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1851年
(4)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5)定都天京──同清对峙 1853年
(6)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全盛 1856年上半年
(7)天京变乱——转折点(由盛而衰、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1856年秋
(8)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
(9)后期防御战及失败:1858年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1860年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1864年天京沦陷
二、《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2、内容:平均分配土地(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
平均分配产品(圣库制度)
3、目标:“四有二无”
4、评价:
(1)革命性;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迫切愿望。(第一次把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落后性: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
(3)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现 。
三、《资政新篇》1859年──治国方案(太平天国后期的指导性文件)
1、内容:(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3)开设新式学堂。
2、评价:
(1)先进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未能实行: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小农经济);战争形势。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训
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失败的原因 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3、意义: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4、启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本课小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进一步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巨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