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来源:绥宁一中校园网 作者:杨长仁 更新时间:2012-3-28 阅读:31459次 

绥宁一中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高一

学科

历史

日期

2011.11.24

周次

第13周

 第22课时

主备人

杨长仁

参备人签名

陈红艳  陶宇明

课题

 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掌握事件发生的经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教具(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比较、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通案)

集体修改或个人探究

一、内战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1)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

(2)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在壮大。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旧的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战后的美国想称霸世界。)

(3)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一是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没有完成,二是迫于人民的和平呼声和国内舆论压力。)

(4)中共争取和平民主。

A、重庆谈判:揭露老蒋阴谋,表明中共诚意,争取和平民主。1945.8—10.10,签订《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内战、政协会议、民权)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1

2、内战爆发

(1)标志:1946.6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解放军的战略防御: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在新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

思考:内战爆发的必然性(社会矛盾变化、阶级利益、实力对比、国际形势)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的标志:1947.6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军配合南进,东西两翼牵制)

  问:为什么要把战略反攻的首攻方向放在中原地区?因为敌人这时正在对陕北山东进行重点进攻,造成中原地区兵力空虚;中原战略位置重要:拒有中原,则西逼武汉,南下南京,南扼长江;大别山是老根据地。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1948.9——11;东北全境解放

为什么首选东北?(解放军力量已超过国民党军队;国军被围困在几个大城市)

   (2)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解放

    (3)平津战役:1948.11—1949.1  华北全境解放

  三大战役作战目标是什么?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154多万人,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决战之速,拓地之广,在中外战争史上是罕见的。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国民党失去了统治的主要支柱;大决战为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平谈判

2、渡江战役:1949.4.21日开始;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结束,独立、自主、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3)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

  A、政治孤立、失去民心B、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C、贪官横行、统治腐败D、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共产党方面:领导----思想----道路---军队---统一战线----人民----

  五、为什么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

1、农民阶级本身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

2、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已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失败证明了;

    3、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一、内战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2、内战爆发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的标志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2)淮海战役

(3)平津战役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教学反思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